山礬根

藥材名稱:紫貝

名稱出處:《唐本草》

概況

異名:文貝(《南州異物志》),砑螺(《本草圖經》),紫貝齒(《中國醫學大辭典》)。

基源:為寶貝科眼球貝屬蛇首眼球貝、寶貝屬山貓眼寶貝、綬貝屬阿紋綬貝等的貝殼。

原動物:蛇首眼球貝Erosaria caputserpentis Linnaeus。山貓寶貝Cypraea lynx(Linnaeus)。阿紋綬貝Mauritia arabica(Linnaeus)

歷史:本品首載於《唐本草》,稱:“紫貝,形似貝,而大二、三寸。出東海及南海上。紫斑而骨白。”紫貝系寶貝科動物,古籍中關於寶貝科動物記載頗多,通常寫記的紫貝均指虎斑寶貝Cypraea tigris(Linnaeus)而言,與今日市售紫貝不同,今多用阿紋綬貝為紫貝。《本草圖經》中記有:“今紫貝則以紫為質,黑為之點也。”按其所述應為蛇首眼球貝,這種寶貝在中藥材紫貝中時有發現。

形態:蛇首眼球貝貝殼小型,堅固,略呈卵圓形。殼長約3cm,寬約2.4cm,高約1.5cm。貝殼表面被有一層琺琅質,光滑,有美麗的光澤。成貝的螺旋部為琺琅質所埋沒,體螺層佔全殼的極大部分。貝殼周緣呈深褐色,前後端為淡褐色,背面有大小不等的白斑散佈,腹面周緣呈灰青色。殼口狹長,內外兩脣周緣各有細白的齒14~17個。幼體的殼薄,可看到2~3個螺層,殼面乳白色,背面中部有一條寬褐色帶。體柔軟,可全部縮入殼內。頭部寬,吻短,觸角長而尖,眼突出,位於觸角的外側。足部發達。(圖版見《中藥大辭典》.下冊.2341頁.圖蛇首眼球貝)

生境與分佈:生活於低潮線附近岩石或珊瑚礁的洞穴內。肉食性,以海綿、有孔蟲及小的甲殼類動物為食。分佈於海南、西沙群島一帶。

山貓寶貝 貝殼中型,殼長約4.3cm,寬約2.7cm,高約2.2cm。周緣及底部呈白色;背面呈褐色,上布有不規則的深褐色及淡藍色的斑點。殼口兩脣周緣各有齒26~29個,齒間為血紅色。(圖版見《中藥大辭典》.下冊.2341頁.圖山貓寶貝) 分佈同上種。

阿紋綬貝 貝殼中型,殼長約4.5cm,寬約2.7cm,高約2.1cm。周緣為乳紅色,上有暗藍褐色斑點,兩端呈暗褐色,背面為灰白色,具稠密褐色的不規則縱紋。殼底微紅色,周緣有暗藍色斑點散佈。殼口兩脣周緣微紅色,各有褐色細齒23~26個。(圖版見《中藥大辭典》.下冊.2314頁.圖綬貝) 分佈於海南、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福建、臺灣等地。

生藥

採集:5~7月間撈取,除去肉,洗淨晒乾。

加工炮製:紫貝齒:洗淨雜質,晒乾,搗碎即成。煅紫貝殼:取淨紫貝齒,置砂罐中,於爐火中煅紅,取出放冷,搗碎即成。

鑑別:呈卵圓形,長1.5~4.5cm,寬1~3cm,高0.8~2cm。腹面扁平,前端略寬,前後兩端均凹入呈圓口狀,殼口二邊均向內捲曲,殼口兩脣周緣有多數細齒。殼面光滑,有美麗的光澤。表面紫色,棕色或褐色,有多數暗紫棕色與白色交錯的斑紋或圓形小點。質堅硬,味淡。以個小(3cm左右)、色紫棕、殼厚、不碎者為佳。

貯藏:置乾燥處,防塵。

化學性質

貝殼含碳酸鈣90%以上,有機質0.47%,Mg0.19%,Fe0.12%,磷酸根0.04%,矽酸根0.44%,硫酸根0.22%等。

參考文獻

中國藥用動物志協作組.中國藥用動物志.第2冊.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