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雞槿
藥材名稱:中敗醬
名稱出處:《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概況
異名:多花敗醬(《長白山植物藥志》),墓頭回(新疆)。
基源:為敗醬科敗醬屬植物中敗醬的根狀莖、根或全草。敗醬屬全世界約20種,中國約有13種。
原植物:中敗醬Patrinia intermedia(Hom.)Roem.et Schult.,又名多花敗醬(《東北植物檢索表》)。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0~40cm。根狀莖粗厚肉質,長達20cm,上部常分枝,下部有密集的枯葉和基生葉。基生葉叢生,具短柄或較長,有時無柄;莖生葉具長柄或無柄,葉片長圓形至橢圓形,長約10cm,寬約5.5cm,1~2回羽狀全裂,裂片線形,線狀披針形或近圓形,中央裂片不寬大,先端急尖或鈍。二歧聚傘狀圓錐花序頂生,花序軸和花梗都有短毛,常具5~6級分枝;總苞片葉狀,與莖生葉同形或較小;小苞片卵狀長圓形;花小,花萼短杯狀,花冠鐘形,黃色,筒長約2mm,基部一側有含蜜腺的囊腫,頂端5裂,裂片橢圓形或卵形,雄蕊4,近蜜囊的2枚長,下部有毛,另2枚短,無毛;子房下位,長圓柱形,基部有小苞片。瘦果長圓形。花期5~7月,果期7~9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73卷,第1分冊,圖版4∶1-3)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000~2500m的山麓林緣、山坡草地、荒漠化草原或灌叢中。分佈於新疆天山、伊犁地區和阿爾泰山一帶。
化學性質
根含皁甙:Patriside A[1]、PatrinosideB,C,D[2]C1[3]、JmterosideB[4]。全草含酚性成分:咖啡酸、綠原酸、山柰酚、槲皮素和蘆丁,花中含量最高[5]。地上部分含生物鹼0.13%,皁甙12.8%,鞣質1.42%,揮發油0.17%[6]。
參考文獻
[1]CA1972;76:11787g 。
[2]CA 1980;92:124983s 。
[3]CA 1969;71:30664c 。
[4]CA 1967;67:11719m 。
[5]CA 1980;93:3896c 。
[6]CA 1965;62:945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