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砂蓮

藥材名稱:油柑子

名稱出處:廣東

概況

異名:菴摩勒(《唐本草》),餘甘子(《圖經本草》),庵摩落迦果(《綱目》),橄欖(雲南),喉甘子、魚木果(廣西)。

基源:為大戟科葉下珠屬植物餘柑子的果實。葉下珠屬全世界有500餘種;中國有30餘種,其中11種入藥。

原植物:餘柑子Phyllanthus emblica L.

歷史:油柑子原名菴摩勒,始載於唐《新修本草》,雲“樹葉細似合歡,花黃,子似李柰,青黃色,核圓作六七稜”。《圖經本草》載:“菴摩勒,餘甘子也,生嶺南交廣愛等州,今二廣諸郡及西川巒界山谷中皆有之,……啖之,初覺味苦,良久更甘,故以名也。”所述即指此種無疑。

形態: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1~8m。老枝灰褐色,多分枝,小枝纖細,被鏽色短柔毛,落葉時整個小枝脫落。單葉互生,幾無柄,托葉線狀,通常緊密排列成2列,極似羽狀複葉;葉片長圓形,長約1~2cm,寬3~6mm,頂端鈍,基部圓或偏斜,全緣,無毛。花單性同株,細小,黃色,3~6朵簇生於葉腋,每簇具多數雄花和1朵雌花;萼片6;雄花花盤具腺體6,分離,三角形,與萼片互生,雄蕊3,花絲合生,無退化子房;雌花花盤杯狀,邊緣撕裂狀,包圍子房達一半以上;子房3室。蒴果球形或扁圓形而帶6稜,初為綠色,成熟時淡黃色,有時帶紫紅色;幹後常開裂成6爿。種子6枚,外種皮稍堅硬,亮褐色,略帶三稜形,具3個突起。花期4~5月,果期9~11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圖2904)

生境與分佈:生於陽性山坡或疏林灌叢草地。分佈於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生藥

採集:冬季至次春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雜質,乾燥。

化學性質

果實含鞣質,包括訶子尼酸(Chebulinic acid)、訶黎勒酸(Chebulagic acid)、鞣雲實素(Corilagin)、原訶子素(Terchebin)、訶子裂酸(Chebulic acid)、鞣花酸、另含油柑酸(Phyllemblic acid)、油柑酚(Emblico1)、粘酸(Mucic acid)等。

附 根含羽扇豆醇、沒食子酸、β-谷甾醇。莖含羽扇豆醇、鞣花酸等。樹皮含鞣質、d-無色飛燕草素、羽扇豆醇。葉含鞣質、山柰酚、山柰酚-3-O-葡萄糖甙、β-谷甾醇、鞣花酸、羽扇豆醇等。

參考文獻

新華本草綱要 第2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