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葉

藥材名稱:柏脂

名稱出處:《本草經集註》

概況

異名:柏油(《綱目拾遺》)。

基源:為柏科側柏屬植物側柏的樹幹或樹枝經燃燒後分泌的樹脂汁。

原植物: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

餘項參見“側柏葉”條。

藥性

性味:《草木便方》:“甘,平。”

功效:解毒,殺蟲。

主治:疥鮮、癩瘡,禿瘡,黃水瘡,丹毒。 ①《唐本草》:“柏枝節燒取

,療癘疥及癩瘡。” ②《本草別說》:“以柏枝節燒油膏,敷惡瘡久不瘥,有蟲者。” ③《綱目拾遺》:“搽禿瘡,治癬,頭面耳上黃水瘡,赤遊丹。”

用法用量:外用:塗敷或熬膏搽。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柏脂膏(《衛生寶鑑》引顏和卿)治乾溼癬:柏油500g,黃蠟250g,杏仁45粒,朴硝10g。納鐵器內,加蔥白3根,煎5~7沸,濾成膏,搽皰上。

單方應用:①《綱目拾遺》:“治諸般癬,多年、近日癰毒:生柏油一瓶,塗患處。後用年老枯桑柴火燻烤,待好即止;如一次尚不瘳,再薰。” ②《經驗廣集》:“治癬:真柏油,調輕粉塗上,起泡,泡消即愈。” ③《積德堂經驗方》:“治黃水溼瘡:真柏油60g,香油60g。熬稠搽之。” ④《醫林集祕》:“治赤遊丹:蚰蜒10條,土蛛窩5~6個(出草屋老壁內),柏油,舊漆器上刮下漆少許。共搗,以柏油調搽患處。” ⑤《全國中草藥彙編》:“治外傷出血:柏樹脂適量,搗爛或研粉調麻油塗敷患處。”

醫藥家論述

趙學敏《綱目拾遺》:“山西柏油,其色黑若紫者,系此油腳也。其氣若松香,竹箸挑之,懸絲不斷者真。殺壁蝨,凡人家床幾板壁患此者,以油滴縫內,其蝨盡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