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子
藥材名稱:草石蠶
名稱出處:《植物名實圖考》
概況
異名:甘露子(《食物本草》),草石蠶(《綱目》誤用),甘露兒(《救荒本草》),地蠶(《日用本草》)。
基源:為脣形科水蘇屬植物甘露子的乾燥全草或塊莖。
原植物:甘露子Stachys sieboldi Miq.(S.affinis Bunge;S.tuberifera Naud.),又名寶塔菜、螺絲菜(《中國蔬菜栽培學》),人土參、地牯牛草(四川、貴州),地鈕(貴州),羅漢菜(雲南)。
歷史:草石蠶名始自《綱目》。按草石蠶一藥原出唐代《綱目拾遺》,但李時珍已說明《綱目拾遺》所載與《綱目》菜部的草石蠶有別。石蠶則出《本經》,為中品,陶弘景引李當之謂:“江左無識此者,謂為草根,其實蟲類。”又曰:“今俗用草根黑色”,這與《綱目拾遺》的草石蠶、《植物名實圖考》卷16的草石蠶同為蕨類植物。而《綱目》的草石蠶,李時珍謂:“即今甘露子也。……二月生苗,長者近尺,方莖,對節,狹葉有齒,並如雞蘇,但葉皺有毛耳。四月開小花穗,一如紫蘇花穗,結子如荊芥子,其根連珠狀如老蠶。”應為本種。此外,李時珍又引汪穎、汪機、吳瑞等所載以及《植物名實圖考》菜部卷4上收錄者均為本種。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120cm;莖基部數節上生有密集的鬚根及多數橫走的根莖;根莖頂端有念珠狀或螺絲形的肥大塊莖。莖直立或基部傾斜,稜及節上有硬毛。莖生葉卵圓形或長橢圓狀卵圓形,長3~12cm,寬1.5~6cm,先端漸尖,基部平截至淺心形,邊緣規則的圓鋸齒。輪傘花序通常6花,多數遠離,組成長5~15頂生穗狀花序;花萼狹鐘形,連齒長9mm,10脈,齒5,正三角形,先端具刺尖,微反折;花冠粉紅至紫紅色,下脣有紫斑,冠筒筒狀,前面在毛環上方略呈囊狀膨大,冠簷2脣形,上脣長圓形,外面被柔毛,內面無毛,下脣3裂,中裂片圓形,側裂片卵圓形,較短小;雄蕊4,前對較長,花絲扁平,被微柔毛,花葯卵圓形,2室,室縱裂,極叉開。小堅果卵珠形,徑約1.5cm,黑褐色,具小瘤。花期7~8月,果期9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66卷.17頁.圖版3∶12-14)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可達3200m溼潤地及積水處。分佈於遼寧、河北、山西、河南、陝西、甘肅、青海、山東、江蘇、江西、湖南、廣東、四川及雲南。原產於中國,野生於華北及西北各地,其餘多栽培。
生藥
採集:春、秋季採收,挖取塊根,洗淨,晒乾。
化學性質
全草含水蘇鹼,膽鹼,水蘇糖[1]。地上部分含異黃芩素4′-甲醚-7-Oβ(
-O-乙醯基2″-阿洛糖基)葡萄糖甙(Isoscutellarein 4’-methylether 7-O-β-(
-O-acetyl-2”-allosyl)glucoside)、異黃芩素7-O-β-(
-O-乙醯基-2″-阿洛糖基)葡萄糖甙、洋丁香甙(Acteoside)[2]。葉含苯乙醇甙類化合物:洋丁香甙、異洋丁香甙(Isoacteoside)、順-洋丁香甙(cis-Acteoside)、去咖啡醯洋丁香甙(Decaffeoylacteoside)、馬替洛甙(Martynoside)、紐可賽普特A(Leucosceptoside A)、草石蠶甙(Stachysosides)A、B、C等[3]。
參考文獻
[1]新華本草綱要.第1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474。
[2] 藥學雜誌(日) 1985;105:955。
[3] Phytochemistry 1991;30(3):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