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膠

[拼音]:zonggaitu

[英文]:brown calcic soil

發育於溫帶荒漠草原植被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徵是:地表多砂礫石,剖面上部呈褐棕色,下部為粉末層狀或斑塊狀的灰白色鈣積層。曾稱極淡慄鈣土。蘇聯稱為棕色半荒漠土或少量碳酸鹽棕色半荒漠土。在美國曾稱棕鈣土,而《土壤系統分類》將其劃歸鹼化粘澱乾旱土和積鈣正常乾旱土。在聯合國糧農組織和教科文組織分類中,棕鈣土隸屬於乾旱土。

分佈

主要分佈於歐亞大陸溫帶荒漠草原地區,位於慄鈣土與漠土之間,從西、北、東三面環繞於漠土外圍。北美、南美、非洲、西亞和澳大利亞等地,也有棕鈣土分佈。中國的分佈範圍為內蒙古高原和鄂爾多斯高原的中西部、準噶爾盆地的北部、塔城盆地的外緣,以及中部天山北麓山前洪積扇的上部;狼山、賀蘭山、祁連山、天山、準噶爾界山和崑崙山等垂直帶也有存在。

形成

以草原土壤腐殖質積累作用和鈣積作用為主,也有荒漠成土過程的一些特點。地表多礫質化、砂化,並常出現假結皮,附生大量黑色地衣。剖面分化較明顯,由淺棕色或褐棕色的腐殖質層(厚15~30釐米)和灰白色的鈣積層(厚20~30釐米)構成。在有鹽化作用、鹼化作用或石膏積聚作用的土壤中,則出現相應的鹽化層、鹼化層或石膏層。

性狀

自然植被組成趨於旱化(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生物量低,土壤腐殖質積累作用弱。有機質含量低,一般為0.6~2.0%,最大含量不一定出現在最表層,常在剖面上部形成兩個腐殖質的累積高峰,與植物根系的分佈特點有關。全氮量在0.04~0.1%之間,C/N比值為 6~13。腐殖質組成中的胡敏酸與富啡酸之比值(H/F)為0.4~0.7。

鈣積作用強,鈣積層在剖面中的位置較高,碳酸鈣的聚積深度因地區而異,多數從表層或腐殖質層下部開始,在15(20)~30釐米以下形成較明顯的鈣積層,碳酸鈣含量變動於10~40%之間。常有石膏積聚,如中國新疆北部的棕鈣土通常在35~70釐米以下即出現石膏層,含量可達1~6%,多屬過去積累的鹽分殘留,鹽化作用發生在剖面的中、下部位。荒漠草原棕鈣土含鹽量通常小於0.1%;草原化荒漠淡棕鈣土大部分在80~100釐米處有一含鹽量達0.3~1.5%的積鹽層,鹽分組成以硫酸鹽為主,總鹼度0.03~0.06%,且有遊離蘇打存在。

棕鈣土呈鹼性至強鹼性反應(pH在8.0~9.5之間),陽離子交換量較低,每百克土為6~15毫克當量;吸收性複合體為鹽基所飽和,其中鈉離子所佔的比例較高,草原化荒漠淡慄鈣土普遍有鹼化現象。質地較粗,多屬砂礫質、砂質和砂壤質、輕壤質,但有弱粘化現象(中國新疆地區棕鈣土粘化特徵不明顯)。土體中鈣質有較明顯的移動。其他元素的變化常受鹼化和母質的影響。粘粒的 SiO2/R2O3率在2.8~4.5之間。粘土礦物以水雲母為主,並有少量蒙脫石和鐵的氧化物出現。

型別

對棕鈣士亞類的劃分曾有不同的見解。早期分為暗棕鈣土、淡棕鈣土、草甸棕鈣土和鬆砂質原始棕鈣土 4個亞類。後有人將棕鈣土、淡棕鈣土、草甸棕鈣土和灌溉棕鈣土都作為中國新疆北部地區慄鈣土的亞類。也有人將中國內蒙古高原與鄂爾多斯高原的棕鈣土依據表層的鈣化、礫質化和鹽化特點劃分亞類。

利用

棕鈣土地區以畜牧業為主,僅區域性地區有灌溉農業。熱量條件雖較好,部分地區且可進行復種,但水分條件較差(依靠天然降水一般不能滿足作物的需要),土質較粗,土層淺薄,礦質養分含量低;加之春季風大和侵蝕嚴重,需進行水利建設、營造防風林帶,並採取種植綠肥、增施肥料(有機肥及礦質肥料)等改良措施才能進行農業生產。畜牧業的持續發展,也有賴於地下水源的開發和建立小型分散的人工草料基地。中國新疆北部地區多通過糧食作物與牧草輪作解決飼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