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魚

[拼音]:baicai

[英文]:Chinese cabbage

十字花科(Cruciferae)蕓薹屬(Brassica)一年生、二年生草本植物。包括結球及不結球兩大類群。原產地中海沿岸和中國。由蕓薹(B.campestris)演變而來。以柔嫩的葉球、蓮座葉或花莖供食用。栽培面積和消費量在中國居各類蔬菜之首。

歷史

白菜的古名“菘”,最早見於公元 4世紀初的晉郭璞《方言注》。南宋楊萬里(1124~1206)詩中始有“白菜”一名。不結球白菜南北朝時在長江流域下游已較常見;黃河流域雖有栽培,但不普遍。《唐本草》(659) 中有“牛肚菘”、“紫菘”和“白菘”。“牛肚菘”,可能是結球白菜的原始型別。明代中葉出現結球白菜,《學圃雜疏》(1578)稱花心結球白菜為“黃芽菜”。清代初葉,結球白菜已有較大面積種植。現除中國外,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國家種植較多,在歐、美各國的栽培面積也有發展趨勢。

形態和型別

根為淺根系,主根粗大,側根發達,水平分佈。葉片有毛或無毛,著生於短縮莖上成蓮座狀。除薹用和分櫱型別外,腋芽不發達。花莖從短縮莖的頂端發生,分枝1~3次。花莖上發生“莖生葉”,葉基部抱莖或不抱莖,表面有蠟粉。總狀花序,花萼、花瓣均4片,花淡黃至黃色,基部有蜜腺。四強雄蕊。長角果,成熟時易開裂。每莢結種子10~20餘粒,圓形,黃褐、紅褐至深褐色。型別及品種較多,但染色體數相同(2n=20),屬於一個基本染色體AA組,相互間可以雜交。栽培的白菜分別屬於蕓薹的2個亞種:

結球白菜(B.campestris ssp.pekinensis)

又名大白菜、黃芽菜。為中國北方各省普遍栽培的主要蔬菜。葉無明顯葉柄,具葉翼,葉球白色或淡黃色。根據葉球抱合程度,主要分為4個變種:

(1)散葉變種(var.dissoluta),頂芽不發達,不形成葉球,以其幼苗或蓮座葉為產品,抗熱性和耐寒性很強,適於春夏栽培,生長期40~60天。如山東的“擘白菜”,陝西的“麻腿白菜”等。

(2)半結球變種(var.infacta),葉球抱合不緊,呈半結球狀。耐寒性較強,生長期60~80天。如遼寧“大銼菜”、山西“大毛邊”等。

(3)花心變種(var.laxa),葉球抱合較緊,但球葉頂端向外翻卷,呈“花心”狀。耐熱性較強。生長期60~80天。如北京“翻心白”、連雲港“小獅子頭”等品種。

(4)結球變種 (var.cephalata),葉球抱合堅實,是結球白菜中栽培最廣泛和最主要的型別。又可分為 3個基本生態型:卵圓型的栽培中心在山東半島,為海洋性氣候生態型,生長期100~110天,少數早熟品種70~80天,如山東“福山包頭”等;平頭型的栽培中心在河南中部,為大陸性氣候生態型,生長期100~120天,如河南鄭州“黑葉”等;直筒型的栽培中心在河北東部一帶,為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性氣候交叉生態型,生長期60~90天,如天津“青麻葉”等。(見彩圖)

不結球白菜 (B.campestris ssp.chinensis)

又名小白菜或青菜。為中國南方各省普遍栽培的主要蔬菜。葉有明顯的葉柄,無葉翼。不形成葉球。有以下5個變種:

(1)普通白菜(var.communis),株型直立或開展,葉色淺綠至深綠,葉片圓形、卵圓、橢圓形等,葉緣多全緣或有鋸齒、波狀或缺刻。葉面多光滑,少數有茸毛。葉柄明顯肥厚,白色、綠白或淺綠,斷面扁平至圓形。單株成葉數一般十幾片,少數達數十片。以發達蓮座葉供食。如南京“矮腳黃”、杭州“早油冬”、上海“四月慢”(圖 1)等,是不結球白菜中最主要的型別。

(2)塌菜 (var.rosularis),植株塌地或半塌地,葉色濃綠至墨綠,單株葉片多者可達數十片,葉面多皺縮,耐寒力較強,經霜雪後,品質尤佳。如常州“烏塌菜”(圖2)、上海“小8葉”、南京“瓢兒菜”等。

(3)菜薹,以肥嫩花莖供食用。包括菜心(var.parachin-ensis)和紫菜薹(var.purpurea)2個變種。前者花莖與葉綠色或黃綠色。如廣州“四九菜心”、“青柳葉菜心”等。有的品種一年四季均可生產。後者花莖、葉柄與葉脈均為紫紅色,腋芽萌發力較強,可多次採收。如武昌“大股子”、南京“紫菜薹”、成都“光葉子紅油菜薹”等。

(4)薹菜(var.taitsai),植株冬前塌地,立春後向上生長,株型開展,蓮座葉及肥大直根均可供食。耐寒性及耐鹽鹼性強,黃、淮地區栽培較普遍。如濟南“花葉薹菜”、徐州“燥薹菜”等。

(5)分櫱白菜(var.mul-ticeps),初期葉塌地生長,以後從各葉腋發生分櫱,耐寒性較強。在江蘇省中部可晚秋播種,次春採收。如南通“馬耳頭”、如皋“菜蕻子”等。

栽培

各種型別的白菜都要求溫和氣候。但結球白菜和不結球白菜所需的適溫和栽培條件有所不同。

結球白菜

生長適溫為10~22℃,高於25℃時生長不良,10℃以下生長緩慢,5℃以下生長停頓,在-5~-7℃的持續低溫下受凍害。生長期 80~120天。種子萌動時和幼苗期遇低溫會誘發花芽分化,促使先期抽薹而不形成葉球。因此,中國各地主要在秋季栽培,播期從7月中旬~9月中旬自北而南逐漸推遲。 直播或育苗移栽均可。適宜於保水保肥力強的砂壤土、壤土和粘壤土,土壤pH以6.5~7為宜。播種前多深耕、晒垡,並分層施足基肥,整地,作畦。播種密度每畝1500~3000株,一般早熟種比中、晚熟品種稍密。移栽適宜苗齡為15~20天。苗期追肥、澆水、中耕,促進發根,形成蓮座葉;結球期需供應充足水分,並重施追肥。結球白菜全期氮、磷、鉀的吸收量之比為2:1:4.2。收穫前幾天停止澆水,有利於提高耐貯性。結球后期常進行捆菜以防凍害。

不結球白菜

普通白菜生長適溫為18~20℃,較耐寒,-2~-3℃下能安全越冬。塌菜一般能耐-8~-10℃低溫。薹菜耐寒性最強,在-18℃左右的低溫條件下,仍可以短縮莖、肉質根越冬;在25℃以上的高溫及乾燥條件下生長衰弱,易罹病害。菜心對溫度的適應範圍廣,在10~30℃條件下生長良好;紫菜薹僅適於10~20℃下生長。要求較強的光照強度。以富含有機質、保水保肥力較強的壤土、粘土或沖積土為適,較耐酸性土壤。不結球白菜對肥水的需要量與植株的生長量幾乎是平行的。由於以葉或花莖為產品,生長期短而迅速,故氮肥在生長盛期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最大。鉀肥吸收量也較多。不結球白菜對低溫的感應性因品種而不同,可分為春性、冬性弱、冬性及冬性強4類。在長江流域自然條件下,春性品種春播後不經低溫能抽薹開花;而冬性品種秋播後,則當年冬季花芽開始分化,翌年春季氣溫升高、日照延長時才能抽薹開花。因此,在不同季節選用不同的品種,基本上可以週年生產。實踐上常分為下列3大栽培季節:秋冬白菜一般秋季播種,育苗後移栽,冬季收穫,以採收成長植株為主;春白菜晚秋播種,小苗越冬,次春收穫成株;夏白菜直播為主,整個夏季都可分批播種,以幼小植株(菜秧)供食用。栽種白菜的土地一年中要深耕1~2次,並充分晒垡或凍垡,以利根系發育,減少病蟲。栽植深度,早秋宜淺,防止爛心;晚秋宜深,以利防寒。

白菜病害以病毒病、霜黴病和軟腐病為害嚴重;此外有乾燒心病、白斑病、黑斑病、黑腐病、炭疽病、菌核病等。主要蟲害有蚜蟲、菜青蟲、小菜蛾、小地老虎等。南方還有黃條跳、菜螟等為害。

利用

結球白菜在中國的北方播種面積約佔秋播蔬菜面積的1/3,而商品量佔整個秋菜的1/2。由於產量高且適於長期貯藏,是冬季和早春的主要蔬菜。結球白菜中含有較多的維生素C和鈣、磷;此外,還含有少量的胡蘿蔔素、鐵、粗纖維、脂肪、蛋白質等。品質柔嫩,宜於炒食、煮食、生食,並可作餡以及加工成酸菜、醃菜等。不結球白菜因型別和品種繁多,適應性廣,生長期短,高產而省工易種,且可週年生產供應,在長江中下游各大城市的年產量約佔這些地區蔬菜總產量的 1/3。營養豐富,維生素A含量約比結球白菜多數倍,維生素B、C以及鈣和鐵的含量也比結球白菜為高。鮮食、醃漬皆宜。

參考書目

中國農業科學院主編:《中國蔬菜栽培學》,農業出版社,北京,1987。

參考文章

怎樣快速醃製酸白菜常識小白菜的營養知識飲食大白菜食用的禁忌飲食爛白菜能吃嗎?飲食為什麼白朮與白菜相剋?飲食為什麼黃瓜與菠菜、小白菜不宜配食?飲食什麼土壤種植大白菜好?蔬菜園藝大白菜對整地做畦有什麼要求?蔬菜園藝大白菜有哪些型別?蔬菜園藝種植大白菜如何施用底肥?蔬菜園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