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運銷
[拼音]:Lianheguo Liangshi ji Nongye Zuzhi
[英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
聯合國系統內最早的常設專門機構。其宗旨是提高人民的營養水平和生活標準,改進農產品的生產和分配,改善農村和農民的經濟狀況,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並保證人類免於飢餓。
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成立先於聯合國本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經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倡議,45個國家的代表於1943年5月18日至 6月3日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的溫泉城舉行了同盟國糧食和農業會議。會議決定建立一個糧食和農業方面的永久性國際組織,並起草了《糧食及農業組織章程》。1945年10月16日,糧食及農業組織第1屆大會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城召開,45個國家的代表與會,並確定這天為該組織的成立之日。至11月1日第1屆大會結束時,42個國家成為創始成員國。1946年12月16日與聯合國簽署協定,從而正式成為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截至1985年底,共有158個成員國。中國是該組織的創始成員國之一。197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該組織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復,並從同年召開的第17屆大會起一直為理事國。
該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為大會,每兩年召開1次。常設機構為理事會,由大會推選產生理事會獨立主席和理事國。至1985年底,理事會下已設有計劃、財政、章程及法律事務、商品、漁業、林業、農業、世界糧食安全、植物遺傳資源等 9個辦事機構。該組織的執行機構為祕書處,其行政首腦為總幹事。祕書處下設總幹事辦公室和 7個經濟技術事務部。總部自1951年起遷往義大利羅馬,此外還在非洲、亞洲和太平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近東和歐洲等5個地區設有區域辦事處,在北美(美國華盛頓)和聯合國(美國紐約和瑞士日內瓦)分別設有聯絡處。
該組織的主要任務是:執行為農業發展提供資助和技術諮詢的計劃,蒐集、分析和傳播關於營養、糧食和農業方面的資訊,向成員國政府提供政策和計劃方面的諮詢,組織成員國政府討論世界糧食和農業問題。該組織的活動分“正常計劃”和“實地計劃”兩部分。前者指主要依靠成員國繳納的會費(稱正常預算)而在總部和各區域辦事處進行的組織管理工作,後者指依靠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國際機構或國家的捐贈(稱特別預算)而在某地區或成員國進行的援助活動。此外,還從1976年開始用少量行政預算經費設立了技術合作計劃(TCP),直接用於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經濟技術援助。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林業司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業務機構之一。成立於1970年,其前身為1964年成立的林業和林產品處。下設森林資源處、森林工業處、政策和計劃科和執行科等機構。主要任務是:
(1)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制定林業戰略目標;
(2)提出林業司的工作計劃和預算建議;
(3)就林業領域各專業的政策或專題事項提供諮詢;
(4)通過政府渠道,促進國際和區域林業問題達成協議,並採取相應的國際行動;
(5)與成員國政府和其他國際機構和組織在林業、森林工業等方面保持聯絡和合作;
(6)與糧食及農業組織內的其他部門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合作;
(7)就森林採伐運輸和木材加工等的發展和管理問題提供諮詢或經濟援助;
(8)負責促進森林長期綜合管理和發展森林資源,對成員國人工林規劃、營造和管理給予幫助;建立適當的農林體系,使林業為作物和畜牧生產服務;還對野生動物、國家公園規劃、環境保護、林業教育、林業法律等提供諮詢、培訓或援助;
(9)出版《林產品年鑑》、《聯合國育林》等林業刊物。〖HT〗 =黃偉觀 董慶鬆李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