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

[拼音]:caodiantu

[英文]:meadow soil

發育於地勢低平、受地下水或潛水的直接浸潤並生長草甸植物的土壤。屬半水成土。世界各地的平原地區都有分佈。中國南方的草甸土由於長期耕種,大部分已發展成水稻土和其他耕種型別的土壤(如潮土);北方地區的草甸土主要分佈在東北的三江平原、鬆嫩平原、遼河平原及其河沿地區,面積較大;內蒙古、新疆和華北平原等地區的河流兩岸、湖濱低地以及扇緣地下水的溢位帶也有少量分佈。

形成

主要有兩個過程:

(1)瀦育過程。在地下水或潛水(1~3米)的影響下,水分通過土壤毛細管作用,浸潤土層上部。土壤中的氧化、還原過程也隨水分的季節變化和乾溼交替而交錯進行,在土壤剖面上形成鏽色斑紋和鐵錳結核。由於各地氣候以及母質和地下水的組成不同,在土壤剖面上有的出現白色二氧化矽粉末(東北地區);有的則有鹽化現象,或有石灰反應和石灰結核(內蒙古、新疆地區)。在接近地下水和潛水的地方,還可見到潛育層。

(2)腐殖質累積過程。由於草本植物生長茂盛和土壤水分較多,土壤的腐殖質積累過程較為明顯,形成不同厚度的暗色腐殖質層。

性狀

草甸土有3個土層,即腐殖質層、腐殖質過渡層和潛育層。土壤的主要特性是:

(1)有機質含量較高,腐殖質層也較厚。東北地區草甸土的有機質含量為3~6%,高的可達10%;厚度為30~100釐米或100釐米以上。內蒙古、新疆地區草甸土的有機質含量一般低於4%,厚度在20~40釐米左右。

(2)土壤團粒結構較好。東北三江平原地區暗色草甸土的水穩性團粒結構可達70~80%左右。

(3)土壤水分較充分。因所在地區地勢低平並有充足的地下水或潛水的供應,土壤含水量較高,有時過多。

(4)植物營養元素含量較高。如東北地區草甸土的全氮含量為0.1~0.5%,全磷為0.2%,全鉀可達2.0%。

型別

可分為4個亞類,並具有明顯的地帶性。

(1)暗色草甸土。多見於相對溼潤、草類生長繁茂的地區,常與黑土、黑鈣土共存。有機質含量相對最高,色較暗,呈中性反應。大部分不含碳酸鹽,也無鹽化現象。

(2)草甸土。多見於半溼潤地區的棕壤、褐土地區。有機質含量較高,色較淺;部分有碳酸鹽,或有鹽化現象。

(3)灰色草甸土。多見於乾旱、半乾旱地區,常與慄鈣土和棕鈣土共存。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呈灰色;一般都發生鹽化,區域性有鹼化現象。

(4)林灌草甸土,又稱胡楊林土。多見於荒漠地區。有機質累積不明顯,含鹽量較高,有蘇打鹽化現象。

利用和改良

草甸土肥力水平較高,生產潛力較大,已廣為利用。但在土壤水分過多時,易出現溼害或受洪水威脅;有些地區還受鹽鹼影響,故防洪、排澇和治鹽是利用和改良的關鍵。草甸土地區地下水較豐富,在出現乾旱時可引地下水進行旱灌或發展水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