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鎖遺傳
[拼音]:mei
[英文]:Prunus mume
薔薇科(Rosaceae)李屬落葉喬木。又名春梅、乾枝梅、紅綠梅等。梅古字作槑、或某,原字為木上有果的象形。中國原產的傳統名花、名果。
概況
古代種植梅樹由果梅開始。1975年在河南安陽殷墓中發現梅核,證明中國利用梅子已有3000年以上歷史。由果梅中分化出觀賞梅花,源於漢初,初盛於南北朝,興盛於宋、元。宋代范成大著《梅譜》(1186),為世界第一部梅花專著。約在公元710~784年間,梅首次傳至日本。1878年才輸入歐洲。1908年有15個梅花品種由日本傳到美國。20世紀日本、朝鮮等國藝梅仍較盛。歐美栽培甚少。約自20世紀70年代起,梅花開始在紐西蘭等少數國家作為切花而受到重視。
形態和種類
樹高約達10米,最大冠幅12米。樹冠常呈不規則球形或倒卵形。幹皮褐紫色,老幹蒼勁可觀;小枝無毛。葉廣卵形至卵形,邊緣具細銳鋸齒,先端長漸尖至尾尖。花先葉而放,1~2朵,多著生於1~2年生枝上。原種開單瓣花;花瓣常自然增生而成復瓣、重瓣品種。核果近球形,側面略扁,黃色或綠色,密被短柔毛;果肉粘核;梅核(內果皮)表面具蜂窩狀小凹點。種子1粒。變種與變型甚多;果梅或梅花都有很多品種。中國的品種分類如下。
果梅
按曾勉分類方法可分為:
(1)白梅類。果熟時呈黃白色,質粗劣,味苦,核大,約4月上、中旬成熟,供製梅乾用。品種有大白頭、太公種等。
(2)青梅類。果熟時綠黃色,味酸或稍苦澀,品質中等,4月中、下旬成熟。多供製蜜餞用。品種有四月梅、五月梅等。
(3)花梅類。或稱紅梅。果熟時紅色或紫色,質細脆而味清酸,為梅之上品,5~6月成熟。作劈梅、陳皮梅等用。品種有大葉豬肝等。
花梅
依種性分為:
(1)真梅系。梅之嫡系。花、果、枝、葉均較典型,又分3類:直枝梅類(圖1)有江梅型、宮粉型、玉蝶型、綠萼型、硃砂型、灑金型、黃香型等;垂枝梅類(圖2),俗稱垂枝梅,有單粉垂枝型、殘雪垂枝型、白碧垂枝型、骨紅垂枝型等;龍遊梅類(圖3),僅有玉蝶龍遊型。
(2)杏梅系。梅與杏的種間雜種,種性介乎二者之間,而枝、葉較似杏,花型也類杏,花托腫大,花期甚晚,單瓣至重瓣,多數幾無香味。抗寒性較強。又可分為單杏型、豐後型和送春型。
分佈和習性
中國西藏、湖北、江西、廣西和臺灣等地山區有野生梅分佈,而以四川、雲南兩省為其分佈中心。垂直分佈自海拔 300~3300米不等。露地栽培分佈於東至臺北、西迄麗江、南達海口、北抵北京的廣大地區,其中武漢、南京、無錫和臺灣霧社梅峰農場為著名賞梅勝地。果梅,主產於廣東、浙江、江蘇、湖南等省。
梅喜溫暖稍潮溼氣候,要求陽光充足、排水良好。較能耐寒、耐旱和耐瘠薄。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疏鬆深厚肥沃的微酸性土壤最佳。性畏澇。對氟化氫敏感,對二氧化硫抵抗力也弱。生長速度中等,又因系、型別、品種不同而異。如杏梅系一般生長勢超過真梅系,龍遊梅類生長多不旺盛。實生苗一般2~4年始花,7~8年花、果漸盛;嫁接苗、扦插苗則1~2年即始花。花芽多著生於一年生枝上,但大枝甚至老幹也可直接著花。一般以短花枝及束花枝著花較多。對溫度極敏感,故自然花期在各地懸殊較大;品種間花期早晚也有較大差異(12月至次年4月)。果熟期在長江至黃河流域為5~6月。葉芽的萌發力和成枝力均較強。潛伏芽壽命長,稍受刺激即可萌發。樹齡可達數百年甚至千年以上。
繁殖和栽培
以嫁接繁殖為主,扦插、壓條次之,播種僅在培養砧木或育種時應用。嫁接常用砧木有桃、山桃、杏、山杏以及梅實生苗等,以梅實生砧最好。露地栽培時,整形方式多采用自然開心形(見果樹整形)。移栽、定植時輕度短截,一般以疏剪為主。花前剪除病蟲枝、枯枝、重疊或下垂枝,花後全面修整樹形。夏季修剪以抹芽為主。開花前後和花芽形成前宜適當追肥。盆栽梅樁時盆土要輕鬆肥沃,栽前施足基肥,修剪應較露地為重,以合乎自然、錯落有致為原則。在花芽分化期適當控制水分,並增施追肥。主要蟲害有天牛類、梅毛蟲、杏球蚧、刺蛾及避債蛾等;主要病害有白粉病、炭疽病等。
用途
梅的枝幹蒼勁,花傲雪怒放,形狀端雅,香味沁人。最宜植於庭院、草坪、低山、居住區及風景區等處,孤植、叢栽或大片群植形成梅林、梅嶺均可。梅與鬆、竹相配,稱“歲寒三友”。梅花也適於盆栽或作盆景,並是插瓶等花卉裝飾的好材料。果實味酸而爽口,可加工食用,還可入藥。梅樹木材堅韌,是雕刻及製作算盤珠的良材(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