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工業發展史

[拼音]:nongye jieshui yanjiu

[英文]:agricultural water saving research

對節約農業灌溉用水技術措施的研究。中國的灌溉面積至1984年已發展到7.2億畝,平均每年灌溉用水量約4000億m3。到20世紀末,若維持80年代人均0.7畝灌溉面積的水平,按 12億人口估算,要求灌溉用水量增加600~700億m3。此外,隨著工業、城市用水量的迅速增加,農業用水量的比重將相對削減。目前北方地區的水資源已呈現短缺。因此,研究農業灌溉用水節水措施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性任務。研究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改進地面灌溉技術的研究

(1)傳統的地面灌溉方法(畦灌、溝灌、淹灌等)用水量大,灌溉均勻度差,勞動生產率低,但目前仍廣泛採用。為了節約用水,提高灌溉均勻度和勞動生產率,國外已研究採用鐳射平整土地的新技術、湧流式溝灌以及各種田間灌水機具等。中國在改進地面灌水方法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特別是在水稻灌區,研究和推廣“淺水、晒田、溼潤”相結合的灌水方法和無水層的長期溼潤灌溉方法等。

(2)灌溉新技術的研究。噴灌、滴灌和微灌都是省水、增產的灌水技術。當前應重點研究適用於不同地區的各種噴灌、滴灌成套機具裝置和提高其質量。要求研究重量輕、成本低、經久耐用的新材料,以及效能良好可靠、灌水質量合乎要求、便於操作管理的機械裝置,以利於逐步實行自動化控制。為了推廣新技術,還要研究制訂各類設計、施工和管理運用的規範和規程,培養提高用水管理人員的技術水平。

節水灌溉制度和經濟用水方法的研究

傳統灌溉制度的概念是以充分滿足作物需水為前提,其產量雖高,但用水量較大。從經濟用水的觀點分析,並不一定能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因此,國內外已開始重視研究水分不足條件下的灌溉制度和灌溉方法,這對乾旱缺水地區具有特別重要意義。主要研究內容有:

(1)研究缺水量與作物減產率之間的關係。作物缺水發生在不同的發育階段及缺水量的多少,對作物減產的影響是不同的。研究缺水量與減產率的關係可以作為探求經濟用水的依據,使其減少灌溉次數和用水量,同時又達到一定的產量水平,在總體上得到較高的灌溉經濟效益。

(2)研究利用天然降雨和地下水,減少灌溉用水量。如研究在田間攔蓄地面徑流和土壤保墒措施,增加利用降雨徑流量;研究改種深根作物,增加對地下水和深層土壤水的利用量,從而達到減少灌溉用水量的目的。

(3)研究改種耐旱力強的作物新品種,減少作物需水量。

(4)研究水稻旱種技術,減少稻田滲漏量等。

用水效率的研究

農業用水的大部分是浪費於各級渠道的輸水和配水過程中,包括渠道滲漏、洩水、跑水以及由不良灌溉而引起的田間深層滲漏等。因此,有下列主要的研究內容。

(1)渠道襯砌研究:即研究用混凝土、塑料薄膜以及各種當地材料襯砌渠道。例如北方地區混凝土襯砌的防凍害問題,塑料薄膜襯砌渠道的施工,當地材料襯砌渠道的防滲效能和降低成本的途徑,以及價廉耐用的防滲新材料的研究。

(2)低壓管道輸水灌溉的研究:田間渠道的輸水損失大,且佔地多,阻礙機械化耕作,因此利用低壓管道輸水已是節約灌溉用水的一個新方向,主要是研究經濟耐用的新型管道。如近年來山東、河北等省試用塑料軟管已經取得較好的效果。

(3)田間配水方式的研究:如實行輪灌、晝夜灌溉等以減少配水滲漏損失。

(4)利用灌區內部迴歸水的研究。

(5)計劃用水方法研究:如利用系統工程原理實行優化配水,使作物適時適量地得到灌溉,同時又在總體上使輸水滲漏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節水型農業的研究

節約灌溉用水,一方面從研究水利措施著手,同時還要研究農業措施,相互結合,達到節水、增產的目的。主要研究內容有:

(1)根據水資源情況,研究合理的種植計劃。如在水資源缺乏地區,應限制種植水稻;在低窪易澇地區改種耐澇作物或水生作物等。

(2)研究水稻旱種灌排技術。

(3)研究覆蓋塑料薄膜措施,減少棵間蒸發等。

(4)根據自然條件改變作物種植計劃,充分利用降水蓄水保墒,發展旱作農業,開展水土保持,植樹種草,改善生態環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