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次的經典座右銘
[拼音]:renzao xianwei
[英文]:artificial fibre
用纖維素和蛋白質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為原料經化學加工製成高分子濃溶液,再經紡絲和後處理而製得的紡織纖維。纖維素多從棉短絨和木材中取得,而蛋白質一般從大豆和花生中取得。人造纖維按照原料、化學組成和結構的不同,由如下的分類:
再生纖維素纖維
用天然纖維素為原料的人造纖維。由於這種纖維的化學組成和天然纖維素相同,而物理結構已經改變了,所以稱再生纖維素纖維。再生纖維素纖維主要包括粘膠纖維、銅銨纖維和皂化醋酯纖維三類。
粘膠纖維是1905年開始工業化生產的。先將纖維素原料在濃氫氧化鈉溶液中浸漬生成鹼纖維素,再與二硫化碳作用生成纖維素黃酸酯,使其溶解在稀氫氧化鈉溶液中成為粘膠,然後通過噴絲頭形成細流,在硫酸浴中分解並凝固,獲得再生纖維素。粘膠纖維製造成本較低,原料(棉短絨、木材、蘆葦等)豐富易得,吸溼性、透氣性和染色效能好,適於純紡和混紡,應用範圍很廣,是人造纖維中最主要的品種。
把纖維素溶解於銅銨溶液中製成粘稠溶液,然後以水為凝固浴紡成的纖維稱為銅銨纖維。1899年開始工業化生產。銅銨纖維的性質在許多方面與粘膠纖維相似,富有光澤,適於制長絲,手感柔軟,適於織制高階絲織物或與羊毛、蠶絲和合成纖維等混紡或純紡,製成各種針織品或機織內衣和綢緞。但銅銨纖維的製造工藝較為複雜。
把纖維素醋酸酯纖維在加壓的水蒸汽中進行高倍拉伸,隨後在溫和的條件下進行皂化處理,便獲得皂化醋酯纖維,又稱為強力再生纖維素纖維或福蒂森(Fortisan)。這種纖維的支數可高達25000公支,斷裂強度為7克/旦以上,斷裂伸長約為8%。可用於製造傳送帶、輪胎簾子線、消防水管和高壓軟管等。
纖維素酯纖維
纖維素經酯化後成為纖維素酯纖維,其化學結構和物理結構均與起始物質不同。主要有醋酸酯纖維和硝酸酯纖維兩類。
(1)醋酸酯纖維:簡稱醋酯纖維。纖維素醋酸酯於1916年開始工業化生產,初期主要用作飛機上的塗料,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被紡製成纖維。醋酯纖維生產工藝比較簡單,具有與蠶絲相近的優良效能,生產成本比粘膠纖維高,是人造纖維中第二大品種。
(2)硝酸酯纖維:1884年法國人H.B.夏爾多內取得了用硝酸纖維素製造人造纖維的專利權,隨後便建廠生產,為人類生產化學纖維的肇端。纖維素硝酸酯纖維易燃、易爆,纖維的質量較差,沒有得到發展。
再生蛋白纖維
1935年義大利人A.費雷蒂以牛乳酪素為原料生產所謂“義大利羊毛”。以後又陸續出現了玉米蛋白和花生蛋白纖維。由於這些纖維的原料都是蛋白質,經化學加工後再生為纖維,故名再生蛋白纖維。這類纖維具有類似羊毛的性質,俗稱人造羊毛,但強度較差,而且原料是人類的食物,所以發展受到限制。
人們常把用纖維素及其衍生物為原料的再生纖維素纖維和纖維素酯纖維合稱為纖維素纖維;而把再生纖維素纖維和再生蛋白纖維這一類從天然物質加工製成、但原始化學結構不變的纖維稱為不變的纖維稱為再生纖維。(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