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手

[拼音]:Wuzibieke Guanqu

[英文]:узбеκсκийОрОшаемыйрайОн

蘇聯西南部的大型灌區,也是世界大型灌區之一。其北有錫爾河、南有阿姆河、中部為克孜爾庫姆沙漠,是蘇聯防治土壤次生鹽鹼化並將沙漠、草原改造為富饒綠洲的典型灌區。

灌區屬內陸性氣候,日平均氣溫為15~25℃;相對溼度為24%~57%;年降雨量為100~200mm,東南地區可達300~400mm;年水面蒸發量為1200mm。灌區內有360萬公頃可耕地,主要靠大型渠道引水灌溉。如1939年修建的費爾干納大渠,長344km,渠首流量175m3/s,灌溉面積24萬公頃。隨後又增修了費爾干納南北渠,灌溉面積增加100萬公頃。1953年,灌區開始在河道以及骨幹渠道上修建一系列泵站和水庫。1964~1974年間,又相繼修建了卡爾申乾渠和安迪然大渠等。截至1981年的統計,總灌溉面積已達330萬公頃。據1983年統計,灌區內已建成60個水庫,蓄水80億m3;40處大型水利樞紐,灌渠總長2.4萬km;有4400座機電泵站,1132個固定式和浮船式泵站,提灌流量總計3130m3/s,總裝機容量153萬kW,提灌面積已超過140萬公頃。此外,在烏茲別克區內的飢餓草原灌區,還修建有大量豎井,抽取地下水進行灌溉,1978年的總灌溉面積已達100萬公頃。

烏茲別克灌區的特點為:

(1)是蘇聯著名的產棉地。據1984年統計,每畝籽棉產量可達233kg。

(2)水利樞紐佈局合理,結構完整,配套齊全,工程設施協調。

(3)具有在乾旱荒漠地區蓄水、引水、機電排灌和水力發電等多種功能,使灌區內的水資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4)灌區內的灌水方法,已從過去的溝、畦灌逐漸發展為噴灌和滴灌等多種灌水形式。

(5)灌區內的工程維修和管理工作,大部由專門的公司承包,配備有機械化和自動化技術,具有現代化的科學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