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位移

[拼音]:wan'ou

[英文]:doll

採用布絨、塑料、木頭等材料製成的人形玩具。其外型以女孩居多。俗稱娃娃。玩偶除了作為兒童玩具外,在古代還作為宗教禮儀的祭祀品和殉葬品;在現代也可作為藝術欣賞品和紀念禮品等。

沿革

玩偶的前身是用泥土塑造的小型人物偶像,作為護身符和殉葬品。中世紀前,法國海員在出航時,以小型玩偶項鍊墜作為護身符,以庇護航海平安。古代印第安人也以木雕的人物偶像作為象徵他們祖先精靈的祭祀品。在古埃及的墓葬中發掘出距今約3500年的粘土玩偶和木雕玩偶(即木偶)的殉葬品,並發現用獸骨、象牙等較硬材料製成的玩偶。中世紀,歐洲的玩偶題材大多具有宗教色彩。14世紀末,玩偶的題材逐漸脫離宗教內容,成為文化娛樂用品和藝術品。1391年,在英、法等國出現時裝玩偶,即用紙板製成軀體,外著時髦的服裝,製作極為精巧。16世紀初,德國紐倫堡成為歐洲玩偶的生產中心,生產的木偶,四肢可活動,穿著不同身份婦女的服裝,是新生兒洗禮時用的禮品,稱“洗禮玩偶”。在英國還出現用麥穗捆紮成的“收穫玩偶”,以及用於宗教祭祀的“麵包玩偶”(用木模將葡萄乾甜麵包製成玩偶的造型)。18世紀是歐洲玩偶興盛時期。1760年以後,發明了會走路、哭泣、張嘴、眨眼的玩偶,形體比較大,以便在軀體內裝置機芯,外形顯得豐滿可愛。1810年,德國開始採用紙漿與樹膠混合工藝製作玩偶頭像。以後又出現瓷器、蠟制的玩偶頭像。19世紀,法國的玩偶製作精巧,可以完成吹肥皂泡、騎自行車、吃東西等有趣的動作。1824年,巴黎的奧地利僑民J.N.馬爾策發明了會說英語的玩偶,第二年,他又發明了平放就閉眼,豎起來就睜眼的“睡覺玩偶”。1882年,P.吉拉爾德發明了既會講話又會走路的玩偶。19世紀末,美國也成為玩偶的生產中心。1871年,美國人R.克萊發明了“爬行玩偶”。她頭戴無沿童帽,身穿美麗的服裝,能移動四肢爬行;當有人阻止她前進時,玩偶會立即停止爬行,同時轉頭向兩邊匆忙地一瞥,似乎在尋求繼續前進的道路。1878年,T.A.愛迪生髮明瞭會講話、唱歌的玩偶,在其軀體內安裝有袖珍唱機。1959年後,出現寫實風格的玩偶,一般為6~10歲的女孩形象,長1m左右,同真人相似,而且每個玩偶附有20多件不同季節、場合穿著的時裝。

中國古代的玩偶大多以泥、木、陶土製成,作為殉葬品。20世紀初,歐洲玩偶傳入中國,許多工廠紛紛仿製生產“洋娃娃”,大多以橡膠和賽璐珞製成。20世紀60年代,玩偶材料以塑料為主,頭部為聚氯乙烯搪塑,軀體為聚乙烯吹塑;並有了會走路和做動作的機動娃娃和能哭會笑的哭笑娃娃等玩偶。現在中國的玩偶生產以上海、江蘇南通、北京、廣東、福建等地為主。

品種

按原料可分為搪塑玩偶、布絨玩偶、泥塑玩偶、木偶等。搪塑玩偶採用搪塑工藝製成,質地柔軟,適宜嬰幼兒玩耍。布絨玩偶的頭部也採用搪塑工藝製成並縫製頭髮,描畫出五官和神態,軀體則是用布、絨和化纖長毛絨縫製,然後在體內填充泡沫海綿或腈綸棉等。有些布絨玩偶的軀體用塑料製成,外穿衣服,形象生動。泥塑玩偶用泥土製成,一般作為觀賞用的藝術品。

按功能分為裝飾玩偶、發聲玩偶、活眼玩偶、機動玩偶等。裝飾玩偶造型生動,四肢能活動,可擺出各種姿勢,外穿時裝,主要供觀賞用。發聲玩偶以嬰兒形象居多,在軀體內安裝袖珍唱機或放音機,按動開關後,就能把錄製在小唱片或錄音帶上的嬰兒哭聲、笑聲和說話聲播放出來。活眼玩偶的眼睛可以眨動,躺下時眼睛閉合,站起時眼睛睜開。機動玩偶的軀體內裝有機芯,由電機或發條帶動,使玩偶做出走路、伸手、點頭、張嘴等有趣的動作。

參考文章

《玩偶之家》的由來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