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合
[拼音]:Shenhu Gang
[英文]:Kobe Port
日本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位於大阪灣西北岸。
1868年1月1日以兵庫港名開港。1872年改稱神戶港。1906~1922年和1919~1942年進行了兩期擴建工程。50年代末港口吞吐量超過設計能力,貨物堵塞嚴重,為此建設了摩耶碼頭等工程。1966~1981年興建港島作業區。1973年開始建六甲島作業區。為繼續發展港口,擬擴建港島和對摩耶碼頭等進行再開發。
神戶港東起傍示川、西至堺川,海岸線長達30km。港區主要由和田岬到摩耶碼頭13km海岸線的碼頭群與港島、六甲島兩個人工島組成。港口水域5668公頃,港內水深12~13m,潮差小於 1.8m。海底為含貝殼的粘土層,水面以下22~26m為岩石層。神戶港建有防波堤 12669m,碼頭泊位251個,浮筒泊位16個,系船墩9個。1985年港口吞吐量16460萬t,創歷史最高紀錄。其中,集裝箱運量達2849萬t。
碼頭工程結構為:摩耶碼頭採用鋼筒結構。鋼筒直徑15.5m、高16.5m,作擋土岸壁。上部結構的胸牆由兩排鋼管樁支承。第5防波堤採用鋼筋混凝土圓筒結構,直徑為15.5m、高23m、壁厚15cm。圓筒分上下兩節預製,運到現場後由起重能力450t的起重船吊放定位,然後用真空壓入法沉入海底。港島碼頭位於-12m水深處,採用重916t的沉箱,用起重能力為1500t的起重船吊放。海底粘土挖除到-21~-25m,用砂置換。六甲島碼頭和第6、第7防波堤均採用沉箱結構。
港島共造地436公頃,填土8000萬m3,建泊位 31個。六甲島造地580公頃,填土12000萬m3,建泊位41個。兩島分別通過神戶大橋和六甲大橋與原港相連。填築土取自市郊高倉山和橫尾山,經皮帶機運到海岸邊的專用棧橋裝入可開底駁船,運往兩島施工現場拋填。當填築到低潮位以下2m時,改用敞口駁船運土,運抵人工島接運碼頭後,由專用鬥輪機卸船,再經大型移動式皮帶機系統呈扇形擴大拋填量,建島時平均每天拋填土方3.5萬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