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標定位
[拼音]:mingwafa
[英文]:opencut and cover method
從地表開挖基坑或塹壕,修築襯砌後用土石進行回填的淺埋隧道、管道或其他地下建築工程的施工方法。
山嶺隧道中的明洞、城市中的地下鐵道隧道和市政隧道、穿越有明顯枯水期河流的水底隧道或它的河岸段、引道段及其他淺埋的地下建築工程等,只要地形、地質條件適宜和地面建築物條件許可,均可採用明挖法施工。與暗挖法相比,施工條件有利,速度快,質量好,而且安全。明挖法施工的主要缺點是干擾地面交通,拆遷地面建築物,以及需要加固、懸吊、支託跨越基坑的地下管線。
施工方法
有三種基本型別:先牆後拱法、先拱後牆法和牆拱交替法。
(1)先牆後拱法。是最常用的一種方法,適用於地形有利、地質條件較好的各種淺埋隧道和地下工程。其施工步驟是:先開挖基坑或塹壕,再以先邊牆後拱圈(或頂板)的順序施做襯砌和敷設防水層,最後進行洞頂回填。當地形和施工場地條件許可,邊坡開挖後又能暫時穩定時,可採用帶邊坡的基坑或塹壕(圖1)。如施工場地受限制,或邊坡不穩定時,可採用直壁的基坑或塹壕,此時坑壁必須進行支護。
(2)先拱後牆法。適用於破碎岩層和土層。其施工步驟是:從地面先開挖起拱線以上部分。按地質條件可開挖成敞開式基坑,或支撐的直壁式基坑1,接著修築頂拱Ⅱ,然後在頂拱掩護下挖中槽3,分段交錯開挖馬口4和6,修築邊牆Ⅴ和Ⅶ(圖2)。
(3)牆拱交替法。是上述兩種方法的混合使用,邊牆和頂拱的修築相互交替進行,它適用於不能單獨採用先牆後拱法或先拱後牆法的特殊情況。其施工步驟是:先開挖外側邊牆部位土石方1,修築外側邊牆Ⅱ;開挖部分塹壕3至起拱線,修築頂拱Ⅳ;分段交錯開挖餘下的塹壕5,築內側邊牆Ⅵ(圖3)。
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如城市中修建地鐵,因街道狹窄,不允許長期封閉地面交通;鄰近有高層建築物;水文地質條件複雜,不允許因開挖範圍過大而引起沉陷等,可採用地下連續牆法施工。
輔助工作
為了保證施工正常而順利地進行,有時還需要完成下列重要輔助工作:
(1)坑壁支護。直壁式基坑必須進行支護。在岩石地層和一般粘土地層中,通常採用木支撐支護,有時可配合用錨杆支護。在不穩定含水鬆軟地層中施工時,常用板樁支護,根據具體情況選用工字鋼或鋼板樁。當基坑較大,不便於架設橫撐時,可用土層錨杆代替。
(2)施工防排水。其目的是力求使地表水和地下水不流入基坑中,以保持坑壁的穩定和創造良好的施工條件。在基坑開挖之前,必須在其周圍開挖排水溝攔截地表水。在含水地層中施工時,根據水文地質條件,可選用集水坑水泵抽水、井點降水、鋼板樁圍堰、壓漿堵水或凍結法等施工防排水方法(見基坑水位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