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

[拼音]:Zhengding Longxing Si

中國佛教寺廟建築。在河北省正定縣城內。原名龍藏寺,創建於隋開皇六年(586),著名的隋龍藏寺碑尚存寺內。 北宋開寶二年(969)宋太祖趙匡胤命建大悲菩薩銅立像和閣,成為北方巨剎。寺內尚存4座宋代建築,即山門、摩尼殿、慈氏閣及轉輪藏。它是現存宋代寺廟中原來總體佈置儲存較完整的一座。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內中軸線上建築分前後兩部分:前部有山門、六師殿(遺址)和摩尼殿;後部北端正中為全寺的主體建築大悲閣,原為七間三層五重簷的建築,內供趙匡胤命鑄的四十二臂大悲菩薩立像,是現存最高的古代立像。閣前東西相對有慈氏閣和轉輪藏殿,閣兩側東西並列有御書閣、集慶閣。這種前後多重進深,以高層樓閣為主體的佈置,已見於敦煌石窟內唐代以後的壁畫中。大悲閣近代拆改為磚砌佛龕,御書閣、集慶閣已不存,現僅山門、摩尼殿、慈氏閣、轉輪藏殿為宋代建築,但經後代做過不同程度的改動。

摩尼殿內供釋迦牟尼,建於北宋皇祐二年(1052)。面闊7間,進深6間,長33.32米,寬27.08米,重簷歇山屋頂。與一般重簷建築不同處是把外牆砌到副階簷下,另在副階四面正中各加一座山面向外的歇山頂抱廈,宋代稱“龜頭屋”。這種結構在宋畫中屢見,但實物僅此孤例。

轉輪藏殿和慈氏閣都是面闊進深各 3間前加副階的二層樓,採用宋式廳堂型構架。轉輪殿下層裝直徑7米的六角形轉輪藏,兩根前內柱不得不向左右移遠,故上層樑架此處不能立內柱,用了一根長四椽距的樑,樑上兩端有伸向中央的斜撐,把由平梁傳下的重量分導到樑兩端,近似三角形桁架,和常見樑架頗為不同。慈氏閣內供慈氏菩薩,其構架採用古代閣的做法,下層後簷柱直抵樓板下,不用平坐柱,另在這些柱外側再加一柱承下層腰簷,即是《營造法式》中所載的纏腰的做法。這些都是反映宋以前做法的稀有例證。山門也是宋代建築,但外簷斗栱被改成清式。寺中其他建築均為清代所建。(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