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山塔林

[拼音]:shehui qingjing

[英文]:social situation

與個體直接聯絡著的社會環境,也即與個體心理相關的全部社會事實的一種組織狀態。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

社會心理活動直接受社會情境的作用,一般意義上的社會環境只有經過情境才對社會心理起作用。社會心理學最關心的是個體與具體環境的關係,個體對具體環境的定義。同一行為、同一刺激在不同社會情境下,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例如,一兒童在家跌倒時,看到、聽到或想像到父母的親暱,往往會放聲大哭;若在學校裡跌倒時,看到、聽到或想像到的往往是師長的鼓勵,多半會自己爬起而不哭。

“情境”概念最早由美國社會學家W.I.托馬斯與F.W.茲納尼茨基合著的《波蘭農民在歐洲和美國》(1918~1920)一書中提出,後來德國心理學家K.萊溫在其物理—心理場的理論中進一步研究了心理環境問題,並用公式表示行為與情境的關係:

B=f(P,E)式中B為行為;P為個體;E為情境;f為函式關係。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G.W.奧爾波特給社會心理學的定義中,也提到社會情境的概念。社會情境包括 3類:即真實的情境、想像的情境與暗含的情境。真實的情境是指人們周圍存在的他人或群體,個體與他人或群體是處於直接面對的相互影響之中;想像的情境是指在個體意識中的他人或群體,雙方通過傳播工具間接地發生相互作用;暗含的情境是指他人或群體所包含的一種象徵性的意義,個體與具有一定身份、職業、性別、年齡等特徵的他人或群體發生相互作用,也是一種影響個體行為的社會情境。社會情境與社會環境是兩個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概念:

(1)社會環境包括了整個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社會情境只是社會環境中與個體直接發生心理聯絡的那些特定部分;

(2)社會環境對於個體來說,是純客觀的,不同個體可以處於同樣的社會環境之中,而社會情境則是主客觀之間的統一,每一個體總是處於一定的社會情境之中;

(3)社會情境往往被個體所意識到,並直接影響著個體心理,而社會情境以外的社會環境則是在未被個體所意識到的情況下,間接地對個體心理髮生著影響,其作用猶如社會情境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