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韋納

[拼音]:Xinwudaishi

記載五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七十四卷,內紀十二卷,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三卷。北宋歐陽修撰。記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907~960)五十四年的歷史。原名《五代史記》,為與薛居正撰《五代史》(見《舊五代史》)相區別,故稱《新五代史》。在二十四史中,它是唐代以後唯一的私修史書。薛居正之書系五代分敘,該書則將五代融而為一。其本紀連敘五代,詔令全刪去,事蹟簡淨。傳皆用類傳,有家人、死節、死事、一行、唐六臣、義兒、伶官、雜傳等傳目,多為此書創立。書中將專在某代為官者,列入某代的大臣傳中;唐六臣傳皆唐末大臣助朱溫篡唐者,名為唐臣,意在諷刺;雜傳指歷仕各代,無類可歸者,實為貶斥。十國稱為世家,並有《十國世家年譜》。關於典章制度,只有司天(即天文志)、職方(即地理志)二考,較簡略。全書仿效春秋筆法,多所褒貶。突出尊王思想:強調君臣、父子封建秩序,史論常用“嗚呼”二字發端,發表感慨議論。作者是著名古文家,該書文字簡潔流暢。材料多本薛居正《五代史》,加以刪削,併兼採小說、筆記資料、補充了薛史之缺,有一定史料價值,可與薛史互相參考。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明令立該書於學官,從此大行於世。書原有徐無黨注,多發揮義例。宋吳縝撰《五代史纂誤》,為糾舉《新五代史》謬誤的專著,原本已佚,今輯存三卷。清彭元瑞、劉鳳浩有《五代史記注》,引書兩百餘種,皆可作此書的補充和訂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