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丹

[拼音]:shengchan shehuihua

[英文]:socialization of production

分散的、互不聯絡的個別生產過程轉變為集中的、互相聯絡的社會生產過程。

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生產社會化

生產社會化是從資本主義時代開始的。資本主義用機器大工業取代個體農業和手工業的過程,也就是生產社會化的過程。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生產社會化,是在激烈的競爭中實現的一個自發的過程,主要表現在:

(1)生產資料的積聚和生產規模的擴大。由於資本積聚和集中的規律發生作用,導致生產的積聚和集中,把分散的生產資料變成了共同使用的生產資料,並且創造了一些只能由許多人共同使用的生產資料(如大型機器裝置和大型運輸工具)。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若干工業中心和大城市,集中了大量的工業和人口,組成了強大的生產力。

(2)個人產品變成為社會產品。由於專業化分工和協作的發展,產品也由單個人的產品變成了社會產品,成了許多勞動者、許多企業共同勞動的成果。在勞動者之間、企業之間、部門之間、地區之間乃至國與國之間結成了複雜的分工和協作關係,彼此密切依存。

(3)人口的自由流動。資本主義消除了各種形式的人身依附關係,建立了僱傭勞動制度,人口可以在國內外自由流動,從而保證了社會化的生產的急劇變化和迅速發展對勞動力大量需求的供給。

(4)生產日益依賴社會需要。在生產社會化的過程中,狹小的地方市場匯合成統一的國內市場,進而形成世界市場,使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在更大的範圍內聯結起來,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形成為一個互相密切聯絡的統一整體。

生產社會化的程度是社會生產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標誌之一。生產社會化程度高,表明生產力水平高;反之,則表明生產力水平低。發展社會生產力必須提高生產社會化的水平。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客觀上要求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社會佔有,並由社會進行統一的計劃管理。但是,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的過程是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自發地進行的,這樣,它就遇到了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嚴重障礙,使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到了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所有制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它終將導致用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取代資本主義所有制。

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生產社會化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為在全社會範圍內有計劃地推進生產和流通的社會化開闢了廣闊的道路。但是,生產資料的公共佔有並不等於生產社會化。在經濟落後的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都會遇到如何“使生產

在事實上社會化

”(《列寧選集》第3卷,第495頁)的問題。這就要求社會主義國家消除自然經濟的影響,破除小生產的狹隘觀念,廣泛發展專業化分工和協作,不斷提高生產社會化的程度。

發展趨勢

生產社會化的趨勢是:社會分工愈來愈細,協作關係愈來愈密切,生產和流通日益國際化。例如,在工藝水平高的甲國製造零部件,在勞動力便宜的乙國組裝;或者通過跨國公司的形式,把幾個國家的資本、技術、勞動力組織起來,以取得最佳的經濟效果。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前期,生產社會化表現為生產的大型化、集中化。當代資本主義國家裡則出現了一種新情況,即中小企業增多,大企業所佔的比重減少,這是在更高程度的分工和協作的基礎上產生的,是生產社會化程度提高的表現。隨著電子技術的普及,資訊系統更加發達,某些企業的規模(特別是象微電子工業等新興的產業)可能繼續縮小,生產趨向分散,等等。這是值得重視的一種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