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特里,J.

[拼音]:Feizhou dili kaocha

[英文]:geographical exploration in Africa

由歐美各資本主義國家主持或贊助的對非洲大陸的探察活動。開始於18世紀末,19世紀下半葉結束。考察集中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主要代表為M.帕克、D.利文斯敦、H.M.斯坦利和J.H.斯皮克等。地理考察加深了世界對非洲的瞭解,但也為列強瓜分非洲開闢了道路。

歷史背景

從15世紀新航路開闢時起,西方殖民者就侵入了非洲,開始了野蠻的非洲奴隸貿易。然而直到18世紀,列強對非洲的侵略和殖民活動仍僅限於沿海地區。對於歐洲人來說,非洲仍然只是“一條海岸線,而不是一塊大陸”。世界對於非洲的瞭解還基本上停留在古代希臘、羅馬和中世紀阿拉伯學者的水平上。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進行和完成,對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的尋求促使西方列強開始對非洲內陸進行系統的探察活動。其目的不僅在於弄清非洲內地資源的分佈和在非洲發展貿易的可能,還在於開闢進入非洲腹地的通道,以準備佔領整個非洲大陸。由於大河流域往往人煙稠密,物產豐饒,而河流水系又提供了便利的航道,因此這些考察活動便先後圍繞著尼日河、贊比西河、尼羅河和剛果河等大河流域展開。

西非地區的考察

1788年,非洲內陸考察協會在倫敦成立,該協會首先致力於考察尼日河。1795年,蘇格蘭醫師M.帕克受協會委託前往西非,1796年7月到達塞古,查明瞭尼日河的流向。1805年初,帕克再次率領探險隊前往西非,考察尼日河河口,次年於布薩險灘附近遇難。1822年,D.德納姆少校、W.伍德內醫生和H.克拉珀頓中尉從的黎波里出發,南下穿越撒哈拉大沙漠,次年抵達查德湖。克拉珀頓訪問了豪薩城邦和富拉尼帝國,探知了尼日河下游及河口的情況。1825年底,克拉珀頓再次受英國政府派遣考察西非,未幾客死索科託。其僕R.蘭德承其遺願,於1830年從布薩險灘順流而下,到達貝南灣的布拉斯,得知了尼日河河口即是歐洲商人久已在此活動的油河河口。大致與此同時,法國人G.莫利昂於1818年考察了塞內加爾河與甘比亞河的河源;德國人H.巴爾特在英國政府資助下,在50年代對中、西蘇丹廣大地區進行了詳細的考察。至此,以尼日河為中心的西非廣大地區的考察活動基本完成。

中南非的考察

英國人自19世紀初佔領了荷蘭人在南非的開普殖民地後,便以此為據點向南部非洲實行殖民擴張(見英布戰爭)。在西非探查基本完成後,英國政府和探險家們便轉向南部非洲地區。考察南非的先驅和代表者是利文斯敦。1841年,利文斯敦在南非傳教,先後發現恩加米湖與贊比西河。1852年,他開始對南部非洲與東非腹地進行長期的考察,並於50年代中期由羅安達長途跋涉,到達東非沿岸的克里馬內,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橫越非洲大陸的歐洲人。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他再次對贊比西河流域及東非湖區進行了長期考察,直至1873年病故。70年代以後,英國的斯坦利和法國的 P.-P.-F.-C.S.de布拉柴又分別對剛果河流域進行了系統的考察,基本弄清了剛果河水系的情況。

東非地區的考察

早在17世紀初,西班牙耶穌會教士P.帕埃斯就曾考察過青尼羅河河源。1770年前後,英國探險家J.布魯斯也對青尼羅河進行了大量的勘察工作。1857年,R.伯頓和J.H.斯皮克從巴加莫約出發,於1858年初到達坦噶尼喀湖。斯皮克又單獨到達維多利亞湖南岸。1860年,斯皮克受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委託,由探險家J.A.格蘭特陪同,再次深入東非內陸,1862年7月到達朱巴河的裡傍大瀑布。在他們的指引下,探險家S.W.貝克夫婦發現了阿爾伯特湖。尼羅河河源問題至此基本得到解決。

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歐洲探險家們克服種種困難,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廣大地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察,填補了近代地理學上的空白,並在語言學、人類學、民俗學等方面提供了許多重要資料。利文斯敦在其考察著作中還揭露了罪惡的黑奴貿易。然而,這些探險家所處的歷史和社會條件,決定了他們的活動是為殖民主義服務的。他們的考察成果,不僅為西方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開闢了道路,而且為瓜分非洲的帝國主義列強所直接利用。探險家中的某些人,如斯坦利和布拉柴等,直接充當了帝國主義瓜分非洲的急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