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戰爭(1812)
[拼音]:Zhongguo gudai huobi
[英文]:money in ancient China
中國自史前時期至明清兩代獨具特色的獨立貨幣體系與貨幣文化。
起源和初期的發展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海貝。海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在夏代紀年範圍內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和商周墓葬中,屢有發現,《鹽鐵論·錯幣》中並有“夏後以玄貝”的記載。海貝是產自南方暖海的遠方外來交換品,是美麗珍貴的裝飾品。它開始起貨幣作用,似可上溯到夏代,即中國進入階級社會、國家產生的時候。商和西周時已為流通中的主要貨幣。在商代晚期和西周,還出現無文字的銅仿貝。至東周發展成為有銘文的銅貝蟻鼻錢,形成正式金屬鑄幣,主要流通於南方楚國地區。
另一種最早的貨幣是銅質的錢、鎛、刀。錢、鎛是農具,刀是多種用途的工具,它們也是人們可以讓渡的財產,在殷周或更早的遺址中都有出土。大概在殷商晚期和西周,這些銅工具在不同地區形成一般等價物。錢、鎛至春秋發展為專職貨幣,即後人所稱的空首布;雖儲存青銅鏟的基本結構,有細長的銎,但已不適宜裝木柄,不能作工具使用,而成為具有典型意義的先秦鑄幣。至戰國進一步發展為略具鏟形小銅片的布幣,主要流通於北方周、晉、鄭、衛地區。青銅刀至東周發展為刀幣,主要流通於齊國及燕、趙地區。
戰國中後期,一種更便於授受使用的圓形金屬鑄幣圜錢,在周、魏、趙、秦、齊、燕等地出現,特別是秦國正式採用圜錢制度,為圜錢發展成全國統一的鑄幣形式準備了條件。
春秋戰國時期,貴金屬黃金也作為貨幣進入流通。它以鎰(20兩)、斤(16兩)計。南方盛產黃金的楚國還出現銘文“郢爰”等字樣的金版。這是一種比較原始的,但在中國是最早的黃金鑄幣。
秦漢的法定貨幣
公元前 221年秦王朝建立後,廢除以前鑄造的包括貝幣在內的各種各樣的地方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即主要在上層統治階級範圍內行使的貨幣,單位以鎰計。又以原秦國的銅鑄幣,圓形方孔半兩圜錢為下幣,主要供民間日常交易使用。這樣,實現了中國貨幣種類及其單位的首次統一。半兩錢的圓形方孔形式,與古人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相符合,又便於在經濟生活中授受使用,故這一鑄幣形式沿用到清末。
漢承秦制,定黃金為一等幣,單位以斤計。以銅錢為二等幣,漢初曾允許私鑄。漢武帝於公元前 118~前113年間,廢止以前各錢,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五銖錢輕重適中,是歷史上成功的一種鑄幣,其流通一直延續到隋末,長達700餘年。
魏晉南北朝的“谷帛為市”
谷和帛是民生必需品,有較穩定的價值,歷代皆作為一種較重要的價值尺度與支付手段,具有不同程度的貨幣效能。每當時局動亂,幣值波動劇烈時,它便成為人們最樂意接受的支付手段。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長期分裂,社會動盪不安,幣制雜亂,曹魏境內多以谷帛為貨幣,在北齊布帛成為普遍的支付手段,南樑大部分地區用谷帛交易。
貨幣流通的這一消極遺產影響到隋唐,形成錢帛兼行制度,即大額交易用絹帛,日常小額支付用銅錢。在唐代,絹布是法定貨幣,包括錦、綾、羅、紗等各種絲織品和紵、貲、火麻布等,但主要是絹和縑。由於絹、布易損壞,流通中又常割截,故經常存在著被銅幣排斥的現象,至宋遂退出流通。
唐代的開元通寶
唐王朝的建立,出現了長期穩定與統一的局面,為重新統一貨幣創造了條件。621年鑄開元通寶錢,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又一劃時代意義的銅鑄幣制度。銅錢以“寶”為名,說明中國金屬鑄幣制度脫離了以重量“半兩”、“五銖”為名的量名錢體系,發展為更高一級的鑄幣形式。開元通寶錢的流通,還對中國衡法發生重大影響。原來重量計數均以24銖為一兩,而自重二銖四絫的開元通寶錢廣泛流通以後,十進位的一兩十錢制便逐漸形成,計算更加方便。唐創立的寶錢制度,歷經宋、元、明、清四代,為時1000多年。大致宋以後,各朝皇帝每更改一次年號,即鑄造一種標明年號的新寶錢,故這類錢又叫年號錢。
宋代的銅、鐵錢和紙幣的產生
宋代始終未建立起統一的銅鑄幣制度,而是承襲五代十國時期某些地區使用鐵錢的事實,形成銅、鐵錢區並存的流通制度。鐵錢比銅錢形大體重而單位價值更低,當時最大的鐵錢流通區是富庶的四川。由於在大宗交易及支付方面缺乏適宜的支付手段,因而在10世紀末產生了世界最早的紙幣即四川的交子。此後,南宋、金、元、明各朝都繼續發行不同名稱的紙幣。版圖遼闊的元朝時期,紙幣是全國通行的唯一合法貨幣。
明清的銀錢並用
銀作為貨幣最早見於河南扶溝縣古城西門出土的一批春秋時的銀質空首布,但事例甚少。西漢於公元前119年亦曾鑄行“白金三品”,而“歲餘終廢不行”。至唐末五代,白銀有進入流通的趨勢,宋、金、元民間流通漸廣。明中葉間發展成為普遍通用的正式貨幣。
唐宋以後商品貨幣經濟進一步發展,但歷代封建政府皆過度發行紙幣,導致通貨膨脹,造成需要貴金屬充作貨幣的客觀條件。明初,在一些地方就發生不論貨物貴賤,一以金銀論價的情形。面對現實,明封建政府雖終明之世未明令廢止紙幣大明寶鈔,但從正統元年(1436)起,解除用銀禁令。以國家正賦徵收“金花銀”為標誌,形成大額交易用銀、小額支付用錢的銀、錢並用的貨幣流通制度。銀以重量計,以兩為單位。銀錢比價各朝屢有規定,如規定白銀一兩,分別摺合洪武錢1000文、前代錢3000文、嘉靖錢700文等,但在流通中變化很大。清代幣制大體上仍是銀、錢並行,規定白銀一兩合銅錢1000文,但實際上經常變化。貴金屬白銀從宋、元以來,多鑄成50兩重的銀錠,後來俗稱元寶。直到20世紀初,寶銀仍有流通,但已逐漸為銀元所代替。(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