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贛戰役
[拼音]:ziyouzhuyi shenxue
[英文]:Liberal Theology
近現代新教神學思潮之一。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盛行於歐洲和北美。在發展過程中曾出現眾多流派。主要觀點為:較多強調上帝對宇宙的內在性而較少強調其超越性,重視人的理性、主觀感覺、道德責任和價值,具有人本主義傾向,主張突破傳統神學教條的束縛,拋棄《聖經》字句無訛說,贊成用歷史觀點和方法對《聖經》進行研究,對人類的善良本性和社會進步抱樂觀態度。
思想淵源
該派思想可追溯到德國神學家F.D.E.施萊爾馬赫。他在康德和費希特哲學的影響下,認為應拋棄純理論的自然神學;認為人類普遍具有一種“對上帝的絕對依賴感”的宗教意識,並用以解釋一切宗教現象和基督教教義。他的神學又受黑格爾影響而具有泛神論的色彩,其名著《論宗教》和《基督教信仰》對自由主義神學有顯著影響。另一德國神學家A.裡敕爾,因受康德的影響,提出“以價值判斷作為神學標準”的觀點。認為基督教的宗教本質是“教會意識”,主張運用聖經考證學的方法,根據《新約》中的“歷史事實”來說明耶穌的啟示,使人能通過教會經驗來判斷一切事物的實際價值。他的思想被 A.von哈那克、赫爾曼、卡夫坦等繼承發展,形成裡敕爾學派,是為第一個自由主義神學學派。哈那克將基督教歸結為信仰上帝是慈愛的父親、人類是上帝的兒女和靈魂有無限的價值三個要點。他否認耶穌曾行過神蹟和自認為彌賽亞;認為後來的基督教神學是保羅思想和後期希臘哲學結合發展的產物,已經背離了耶穌本人純樸的教訓。在哈那克影響下,後來的一些自由主義神學家提出“回到耶穌的宗教而不要關於耶穌的宗教”的口號,將“歷史的耶穌”和“信仰中的基督”加以區別。
特點
美國的布須奈爾繼承施萊爾馬赫的神學思想,通過其著作和講道,使美國神學界從新英格蘭學派的加爾文主義中解脫出來。他主張自然和超自然都在上帝的統一管理之下,故神蹟並非對自然規律的干預或破壞;認為基督受死不是代人向上帝交付罪責的補償,而是顯示愛的最高榜樣以感化罪人同上帝和好。他反對以個人得救為動機的奮興式佈道而主張漸進的教化和社會改良。這些主張為後起的格拉登和饒申布什等的社會福音學派的先河。社會福音學派強調上帝的內在性,將歷史的耶穌和道成肉身看作新型人類的開端,用社會進化論的觀點,宣稱通過佈道和實行耶穌的教訓可以在人間建立公正慈善的社會而實現“上帝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社會福音學派影響逐漸衰落。
20世紀初美國自由主義神學曾和基要主義展開一場激烈的論爭。爭論的焦點是《聖經》是否在文字上絕無訛誤,還牽涉到基督是否為童貞女所生、肉身復活、代刑救贖論和基督再臨等問題。自由主義神學家對這些傳統教義都持否定態度或另作現代主義的解釋,同時公開接受達爾文進化論。因此自由主義神學在美國常成為現代主義的同義詞。論戰曾促使基要主義派發生分裂,自由主義神學影響更加擴大。30年代以來,美國東北部新教神學界大部歸向自由主義神學。這個時期該派的主要代表有紐約河濱教堂主任牧師富司迪和紐約協和神學院布朗等。
流派
20世紀美國自由主義神學在近現代哲學思潮的影響下,分化出許多流派。如洛伊斯藉助於黑格爾思想而提出用“忠的哲學”來解釋基督教。提倡甘心把自己完全獻身於“能將無數自我團結起來的最高精神實體”的上帝,而為全人類社會服務;並稱教會便是由許多具有忠心的人組成的“被上帝所愛的團體”。汲取詹姆斯實用主義哲學某些成分而提出經驗主義神學的,有芝加哥學派的馬修斯、韋曼和耶魯大學的麥金託什和賴曼等。他們擯棄形而上學的臆測方法,主張用科學歸納法研究宗教經驗,建立可以在實踐中加以驗證和解釋的神學體系。由該派派生的實在論神學,又稱新自由主義神學,反對洛伊斯的唯心主義,比較正視罪惡和社會問題。代表人物有貝納德、卡爾霍恩和何爾通等。30年代後期實在論神學成為從自由主義神學過渡到新正統神學的橋樑。此外,還有以人格主義哲學為基礎的位格主義神學,以波士頓為中心。代表人物有鮑恩、布萊特曼和努森等。他們以位格為有神論的中心,主張一切道德倫理的真理都可從位格的絕對價值引申出來。由於強調上帝的位格,他們得出上帝存在於不斷髮展過程中,因而不是絕對全知全能的。布萊特曼的有限上帝觀即據此而形成。30年代後期,自由主義神學的主導地位開始被新正統神學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