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漢小說

[拼音]:Putuo Shan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亦稱補陀洛迦。在浙江普陀縣。相傳為觀音菩薩應化的道場。唐以前傳有梅福等寄隱修道,故又名梅嶺山。據佛教傳說,唐大中年間有一印度僧人來此,親睹觀音菩薩現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故稱此地為觀音顯聖地。佛經有觀音住南印度普陀洛伽山之說,因略以稱島。唐大中十二年(858,一說五代後梁貞明二年,916),日本僧惠萼(一作惠鍔)禮五臺山得觀音像,歸國時舟過普陀山遇風不能進,遂留像歸安開元寺(今稱“不肯去觀音院”)。自北宋以還,該山觀音信仰盛行,寺院漸增,僧眾雲集。元《補陀洛迦山傳》僅提到寶陀寺、潮音洞、善財洞、盤陀石、三摩地、真歇庵等幾處,可見寺廟不多。南宋紹興元年(1131)將普陀山佛教各宗歸於禪宗。明清三代相繼興建寺院,至清末遂有三大寺、七十餘庵堂與一百多處茅蓬。

主要寺院有:

(1)普濟寺。為普陀最大的寺院。傳為真歇禪師初住之寺,後有慧輝、普濟、懷信、祖銘等相繼主持,幾經興廢。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敕建圓通寶殿並賜額。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又敕建佛殿,三十八年重修大殿,賜寺額“普濟群靈”,改名普濟禪寺。現存大殿為清雍正九年(1731)奉敕重建,有殿閣堂廡200餘間,為山中供奉觀音大士之主剎。

(2)法雨寺。明萬曆八年大智真融建立,名海潮庵。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護國鎮海禪寺。清康熙三十八年興修大殿等,賜額“天花法雨”,因改今名。同治、光緒年間續有興建,現存殿宇245間。

(3)慧濟寺。亦稱佛頂山寺。明初僧慧圓結茅山頂,創立慧濟庵。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擴庵為寺,名慧濟寺。全寺有四殿、七宮、六樓,與普濟、法雨並稱為普陀三大寺。此外尚有洪筏堂、錫麟堂、藥師庵、澄心庵、息來庵、三聖庵、文昌閣及妙峰庵、悅岑庵、鶴鳴庵、大乘庵、長樂庵、長生庵、雙泉庵、常明庵、逸雲庵、伴雲庵等。(見彩圖)

參考文章

普陀山(PutuoShan)中國地理普陀山(Putuo Shan)的由來中國地理普陀山鎮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普陀山島中國地理海上佛國普陀山中國地理觀音菩薩道場普陀山寺廟群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