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爾斯,O.

[拼音]:Tuoshan Shiku

[英文]:Tuoshan Grottoes

中國北周至唐代佛教石窟寺。在山東省青州市西南的駝山主峰東南崖壁上。共有大小石窟 6處,摩崖造像群1處,葬窟1座,造像638尊。開鑿於北周末年至唐長安三年(703)。元初道教佔據駝山寺,改建成昊天宮。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駝山石窟中第 3窟開鑿年代最早,屬北周末年(見圖)。

高7.5米,寬4.5米,深6米,基壇高1.2米,尖拱形頂。主體造像為本尊及二脅侍, 並有千佛像。本尊面容清秀,頸無橫線,著褒衣博帶大衣,結跏趺坐。二菩薩頭戴高冠,冠帶下垂,面目清秀,頸佩如意狀項圈,長裙拽地,瓔珞較為簡單。千佛像由小龕組成,每龕1~3尊,龕旁有造像人題名。造像雕刻刀法為平刀直切式,具有極濃的北朝風格。壇基上有 6處題名,其中中部“大象主青州總管柱國平桑公”題名,證明該窟的開鑿時間為北周末年。

第2、5窟開鑿時間晚於第3窟。第2窟高4米,寬3米,深3.5米,基座僅0.1米。主體造像為本尊、二脅侍、二力士,窟壁有千佛像。第5窟高1.2米,寬1米,深0.8米,主體造像為本尊、二脅侍,窟壁有10佛像。這 2窟造像風格相同,造像面部較為豐滿,頸部有橫線。本尊著斜衽袈裟,端坐成入定狀。二脅侍頭戴高冠,冠側出較大的寶繒,頸佩連珠狀項環,長裙拽地。刻於窟門的二力士,手舉短劍,形象勇猛。雕像中有頭戴小圓帽,身著翻領大衣,腰束寬頻,腳穿軟底尖頭皮靴的西域人形象。這些形象與河北曲陽修德寺出土隋代菩薩裝飾相同。造像雕刻刀法圓潤,彩繪顏色仍存,具有隋代造像的特點。

第 1、4窟均為唐代作品。第1窟高1.9米,寬2.3米,深 4.1米。由本尊、二弟子、四菩薩、二脅侍、二力士組成,造像似非同期完成。本尊螺形高髻,面相豐滿,頸佩蓮花瓣項圈,身著輕薄質地的袈裟。菩薩高發髻,面相豐滿而秀美,頸下瓔珞,手臂佩釧,袒上身,胸部豐滿,斜披帛帶,右手持鮮花,體態呈曲線,立於蓮座上,顯示出盛唐造像的風格。窟左右側有 4個小龕,造像間有3處題記,一為長安二年(702)青州刺史尹思貞“謹施淨財於駝山寺敬造石佛像”;一為長安二年任玄覽造觀音像;一為長安三年李懷膺造像。這些題記提供了第 1窟開鑿的準確年代。葬窟為空窟,平面呈“L”字形,門高1.7米、寬1.5米。各窟前原有出廈建築,現已無存。

1956年山東省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即在此建駝山林場,由林場負責保護和綠化。從1979年開始,國家撥專款進行維修。

參考文章

駝山石窟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