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長距離跑

[拼音]:Shitelaosi

[英文]:Johann Strauβ (1825~1899)

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1825年10月25日生於維也納。1899年6月3日卒於同地。其父與J.蘭納共同奠定了維也納圓舞曲體裁的基礎。施特勞斯幼年愛好音樂,因父親激烈反對,曾入實業學校學習商業。其母安娜曾私下設法讓他跟父親樂團的琴師F.阿蒙學小提琴。1843年父母分居後,施特勞斯才得以實現他自己的願望,從J.德雷克斯勒學作曲。翌年10月15 日組織樂隊正式演出,獲得成功。這次演出中也包括了他自己創作的《寓意短詩圓舞曲》等 6首作品。1848年歐洲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時,施特勞斯加入進步的共和派一方,創作了圓舞曲《自由之歌》、《青年之歌》以及《革命進行曲》等。為此有一段時期未允許進入宮廷社會。翌年父親去世,他將兩個樂隊合併為一,多次率領樂隊赴奧地利各地以及波蘭、德國、俄國、法國、義大利、英國、美國各國旅行演出。1865年到俄國時,他在巴甫洛夫斯克首演了П.И.柴科夫斯基的新作《性格舞曲集》。1863~1871年,他接受宮廷舞會樂長稱號。

施特勞斯的作品有編號者近500首。其中圓舞曲170首、波爾卡 141首、方陣舞曲69首、進行曲47首。加上無編號者其總數估計在 800首以上。施特勞斯的創作可分為3個時期。第1個時期(1844~1863)的創作仍遵循蘭納和其父確定的維也納圓舞曲的程式,幾乎都以 5首小圓舞曲為主,再加上簡短的序奏和再現若干小圓舞曲主題的結尾。同時他開始創作三段式結構的小圓舞曲,其中有些段落從16小節擴大為32小節。此外還增強了小圓舞曲內部兩個主題的對比統一和各小圓舞曲之間的有機聯絡,其音樂衝破了以往偏重於為社交舞伴奏的侷限性,增強了音樂表現力。代表作有圓舞曲《愛之歌》(1852)、《加速度》(1860)和《安嫩波爾卡》(1852)、《無窮動》(1861)等。第 2個時期(1864~1870)的創作趨於成熟,迄今依然廣泛流傳的著名維也納圓舞曲多數作於這一時期,如被稱為“奧地利第二國歌”的《藍色多瑙河》(1867),形象鮮明而與奧地利民間音樂息息相通的《維也納森林的故事》(1868)、《晨葉》(1864)、《維也納糖果》(1866)、《藝術家的生涯》(1867)、《葡萄酒、愛人與歌》(1869)等。施特勞斯的圓舞曲大部分用大調式,節奏富有動力,曲調華麗而甜美,靈活運用同音反覆,常用三度或六度和聲音程的連續進行,配器簡明而音響豐滿。第 3個時期(1871~1899)施特勞斯雖然又寫出了著名的《南國玫瑰》、《春之聲》、《皇帝圓舞曲》等,但主要從事輕歌劇創作。自1871年後的近30年中,他陸續寫了16部輕歌劇。在J.奧芬巴赫和F.von蘇佩影響下,他充分運用維也納圓舞曲及其他舞曲體裁使維也納輕歌劇別開生面。其中《蝙蝠》(1874)和《吉卜賽男爵》(1885)尤為突出。他的輕歌劇的題材迴避尖銳的社會矛盾,音樂則充滿歡快、熱情、幽默的情緒,曲調扣人心絃,對後來F.萊哈爾等人的輕歌劇創作產生了影響。

雖然施特勞斯的作品對生活的反映缺乏深刻性,然而迄今不少優秀作品依然受到歡迎,它們反映了奧地利人民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和氣質,和奧地利民間音樂、維也納市民音樂有著血肉聯絡。後世稱施特勞斯為“圓舞曲之王”。與施特勞斯同時代的J.勃拉姆斯、R.瓦格納、A.H.謝羅夫等人對其藝術成就都作了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