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與科學主題詞表

[拼音]:Keluo

[英文]:Camille Corot (1796~1875)

法國畫家。擅長風景畫和肖像畫。1796年7月16日生於巴黎一個時裝店主的家庭,1875年2月22日卒於同地。年輕時一度從商,26歲經父親同意才去學畫。先後從師畫家A.-E.米夏隆和歷史畫家J.-V.貝爾坦。在後者的影響下,柯羅一生中作過一些繼承N.普桑傳統的歷史風景畫。不過,對於他來說,最主要的老師始終是大自然。

1825~1828年間,柯羅初次在義大利旅行寫生。油畫《羅馬會場古蹟》(1826)、《羅馬競技場》(1826,以上 2畫均藏盧佛爾博物館)等著重表現自然景物的實體質感,構圖嚴謹,並探索光線與空氣的表達。

1829~1834年間,柯羅回到祖國後,往返於諾曼底與勃艮第之間,並有時去楓丹白露森林作畫。油畫《沙特爾大教堂》(1830,盧佛爾博物館)表現了鄉村環境中的建築物,而那些描繪森林的油畫,則是巴比鬆畫派作品的先驅。柯羅的名言:“面向自然,對景寫生”,很快成為巴比鬆畫家們遵循的方向。

1834年,柯羅二訪義大利。回法國後,畫了一些古典風格的歷史風景畫,如《沙漠中的夏甲》(初展於1835年沙龍;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等。他的作畫步驟是,在戶外寫生,回到畫室根據寫生稿進行加工,使之成為風景畫創作,有時再在畫面上添畫一些宗教神話或歷史傳說中的人物,使它們發展為歷史風景畫,以迎合沙龍評選委員會的要求。這類歷史風景畫,包括他後來的名畫《荷馬和牧羊人》(1845,聖洛美術館)等,不能說是他最好的作品。自1848年起,柯羅有時偶爾展出一些油畫風景速寫,能得心應手地表達出對自然景色的新鮮而真誠的感受,而當他僅憑回憶作畫時,這類感受卻不一定都能保留下來。

1843年,柯羅三訪義大利,描繪了蒂沃利、內米湖等地的風景,還畫了人體畫《馬裡埃塔》(巴黎造型藝術博物館)等。在法國時,常為親友們畫肖像。這類肖像畫以及其他人物畫,在畫家生前未被社會重視,在20世紀終於獲得了高度評價。人物畫名作有《戴珍珠之女》(約1868~1870,盧佛爾博物館)等。

1845年起,創作進入旺盛時期。油畫風景寫生有《拉羅謝爾》(1852,現藏紐約)、《泉邊的布勒通婦女們》(盧佛爾博物館)等。與此同時,他開始畫第1批表現晨暮時刻夢樣意境的風景畫。這類風景畫使他生前獲得巨大聲譽,這種畫風長期被人們稱為典型的柯羅風格。這類油畫大多采用銀灰色調子。畫中,朦朧的光線透過蓬鬆的樹叢,照射在寧靜的池塘水面和遠處的房屋上面;而在中景部分,則往往有幾個牧人、林妖或少女。這類風景畫的特點是把古典風景畫的題材內容,通過浪漫主義的繪畫語言表達出來,其代表作有《摩特楓丹的回憶》(1864,盧佛爾博物館)、《甘多爾福城堡的回憶》(約1865)等。可是,這類風景畫有時失於單調和千篇一律。

柯羅一生堅持旅行寫生,幾乎走遍法國,還到過荷蘭、瑞士、英國和義大利。1848年革命後,他被選進沙龍評選委員會。50年代起他聲譽日增,經濟也好轉,曾幫助J.-F.米萊和H.杜米埃度過他倆最貧困的時刻。由於開支大,不斷重複畫那些充滿詩情的幻想風景畫,然後高價售出。同時,他仍堅持畫風景寫生,後一類的晚年名作有《杜埃的鐘樓》(1871,盧佛爾博物館)等。

柯羅為19世紀中期法國最偉大的風景畫家。他跟巴比鬆畫派關係密切,但嚴格說來,並不屬於這個流派,因為他在畫風上始終保持著不同於所有巴比鬆畫家的個人特色。一生辛勤勞動,留下作品有2500幅左右,不久前又發現了約400幅原作。 他在法國民族風景畫中所起的作用是獨特的,他的創作是由17世紀法國畫家克洛德·洛蘭風景畫過渡到印象主義畫家早期風景畫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