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利維亞歷史

[拼音]:dang’an guanli

[英文]:archives management

亦稱檔案工作。是檔案館(室)直接對檔案實體和檔案資訊進行管理並提供利用服務的各項業務工作的總稱,也是國家檔案事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包括:檔案收集、檔案整理、檔案價值鑑定、檔案保管、檔案編目和檔案檢索、檔案統計、檔案編輯和研究(見檔案文獻編纂)、檔案提供利用。這 8項工作的劃分只是相對穩定而不是絕對的,也有分為 6個環節的,也有分為基礎工作和利用工作兩大部分的。由於現代檔案管理工作已成為複雜的系統,故也有按多層次進行劃分的方法。其第一層次分檔案實體管理和檔案資訊開發兩個子系統,各子系統又下分若干層次小系統。檔案實體管理分收集、整理、鑑定、保管、統計等工作環節;檔案資訊開發又分資訊加工和資訊輸出兩部分,資訊加工由編制目錄、編輯文獻彙編和編寫參考資料構成,資訊輸出由提供閱覽、複製、諮詢、函調、外借以及出版、展覽等多項服務活動構成。整個檔案管理系統及其子系統在執行中都形成反饋機制。隨著檔案管理現代化的發展,還將對檔案管理工作的結構產生新的影響。檔案管理的最終目的是提供檔案資訊為社會實踐服務,檔案管理系統的結構即根據這一目的而設定。其中每項工作都必不可少,並有一定程式。它們組成一個有機整體,為實現檔案管理系統整體功能而發揮各自的作用,同時也相互關聯、相互制約。例如價值鑑定工作有時與收集、整理工作結合進行,甚至在檔案立卷歸檔時就進行初步鑑定。

檔案管理的物件是檔案,服務物件是檔案利用者,所要解決的基本矛盾即是檔案的分散、零亂、質雜、量大、孤本等狀況與社會利用檔案要求集中、系統、優質、專指、廣泛之間的矛盾。社會對檔案需求的滿足程度取決於檔案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檔案管理水平則要適應不斷增長的社會需求。二者處在從不適應到適應的不斷矛盾過程中,從而推動檔案管理工作向前發展。從幾千年檔案管理的歷史來看,檔案管理是由非獨立系統到獨立系統、由簡單管理到複雜管理、由經驗管理到科學管理、由手工管理到計算機管理、由封閉系統到開放系統而發展的。

檔案管理就其基本性質和主要作用來說,是一項管理性的工作,服務性的工作,政治性的工作。檔案管理工作不生產物質財富,檔案主要也不由檔案管理機構和檔案工作人員產生和利用,它是專門負責管理各部門形成的歷史檔案的一種專業,所以是管理性的工作。但是檔案管理系統不是孤立的,而是各項社會管理系統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通過提供檔案資訊為社會實踐服務,是檔案管理工作區別於其他工作的特點之一。檔案部門雖然也研究檔案、進行編著等活動,但其目的還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的利用需要,仍具有服務性。在社會歷史的各個階段,檔案管理工作都必然為一定的經濟、政治、文化服務,否則就不會存在,也難以發展。在階級社會中,檔案管理工作體現一定的階級關係和階級利益,為一定的統治階級所掌握,為一定階級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服務,這個服務方向是檔案管理工作政治性的集中表現。由於檔案的內容關係到國家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所以中外任何國家對檔案管理都有一定的保密要求,一部分檔案不對外開放,而多數檔案則要在規定期滿後才開放。這種機要性也是檔案管理工作的一種性質。

進行檔案管理工作,要遵循集中統一管理國家檔案,維護檔案的完整與安全,便於利用的原則。集中統一指國家全部檔案要由國家設立的各級各類檔案保管機構分別集中儲存,並制定統一的法規進行管理。維護完整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從數量上要保證檔案齊全,不致殘缺短少;一是從質量上要保持檔案的有機聯絡,不能人為割裂分散或零亂堆砌。維護安全也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力求檔案本身不受損壞,儘量延長檔案的壽命;一是保護檔案免遭有意破壞,檔案機密不被盜竊。便於利用是全部檔案管理活動的最終目的,也是檢驗檔案管理工作的一個標準。檔案是歷史的見證,都反映一定的歷史事實,不允許任意篡改或修正,所以維護檔案的真實性,保持檔案的原貌,也是檔案管理工作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

檔案管理系統是整個國家文獻資訊系統的組成部分之一,在構成整個社會的科學能力中佔有重要地位,成為社會資訊系統的基石。檔案管理不僅對區域性單位的工作和生產有意義,對整個社會也有意義,不僅具有當前的、現實的意義,也具有長遠的、歷史的意義。

參考文章

肉雞生產檔案管理的內容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