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日報

[拼音]:Liubo

[英文]:Six-throwing-chopstick Board Game Set

中國古代博戲用具。戰國至漢代盛行。博指博箸,一套博具中有 6根箸,故名六博。除箸以外,對博的雙方各有6枚棋子,棋子佈於博局,局上有TLV形的棋路,名“曲道”,其形式仿自栻盤。栻盤上的相生、相剋、生門、死門等說,對博局產生影響,因而博局上的“十二道”中就有不利行棋的所謂“惡道”。行棋之前要投箸,根據投的結果決定行棋的步子。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博箸是用半邊細竹管中間填金屬粉再髹漆而成,剖面呈新月形,目的可能是為了使它能夠翻轉,以便出現不同的籌碼。西漢時有些博具中開始用煢代替博箸,它是一種18面體的球形物,更易於滾動,其中16面上刻 1~16數字,另在相對的兩面上刻“驕”、“” 2字,含有勝、負之意。一套博具中有用1煢的,也有用2煢的。

六博的棋子多以象牙、水晶、玉石或銅製作,一般均大小相同,分成黑白兩組,各6枚,但也有每組合1大5 小的。在投箸或投煢行棋的過程中,達到某種地步後,棋子中的一顆成為梟棋,一方將對方的梟殺掉,乃取勝。具體博法唐時已失傳,今不知其詳。

存世的博具皆為秦、漢遺物。完整而成套者除上述雲夢秦墓出土的以外,湖北江陵鳳凰山 8號西漢墓及湖南長沙馬王堆 3號西漢墓亦各出一套。馬王堆的博具盛在漆盒中,與該墓遺策中的記載相合,最為明確而精緻。還有一些不成套的博具在北京大葆臺,山東臨沂、臨淄,江蘇徐州、江都,湖北宜昌,廣東廣州,廣西西林、貴縣等地的漢墓中均有出土。漢代的博戲俑和畫像石中的博戲圖亦不乏其例。

參考文章

帶“六博”的詩句大全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