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後方
[拼音]:Manzuoni
[英文]:Alessandro Manzoni (1785~1873)
義大利作家、詩人、劇作家。1785年3月7日生於米蘭的一個貴族家庭,外祖父貝卡里亞是著名的啟蒙主義思想家。從小受到啟蒙思想的薰陶。1805年前往巴黎居住,受到進步的哲學思潮和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1808年和篤信宗教的恩莉凱塔結婚。兩年後皈依基督教,並返回義大利。
曼佐尼生活和創作的年代,正是義大利遭受奧地利奴役、封建君主實行割據的黑暗時期,爭取民族獨立、統一和自由的民族復興運動出現新的高漲。浪漫主義作家採用歷史題材借古喻今,歌頌愛國精神,號召人民為爭取祖國解放而戰鬥。曼佐尼的創作體現了義大利浪漫主義的特徵,同時,又把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同基督教宣揚的平等、博愛的教義融合在一起,企圖以此解決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他是19世紀義大利浪漫主義文學的重要代表。
曼佐尼的早期作品主要是詩歌。16歲時發表的抒情詩《自由的勝利》,採用象徵的手法,歌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讚揚自由戰勝專制。詩歌《裡米尼宣言》(1815)號召一切愛國者聯合起來,為義大利的復興而鬥爭。《一八二一年三月》(1821)歌頌在燒炭黨起義中犧牲的戰士。5首《聖歌》(1812~1822) 宣揚基督教能夠賜予人類崇高的理想、正義和平等。《五月五日》(1821)為哀悼拿破崙的逝世而作,流露出神祕的天命觀。
歷史悲劇《卡馬尼奧拉伯爵》(1816~1820)以15世紀威尼斯和米蘭戰爭期間發生的真實事件為素材,描寫農民出身的卡馬尼奧拉屢建戰功,被擢升為統帥,最後卻成為封建君主政治陰謀的犧牲品。作者指出封建君主的內訌是義大利民族蒙受災難的禍根。《阿德爾齊》(1822)取材於8世紀法蘭克王查理大帝對倫巴第的入侵,譴責異族統治,指出被奴役的人民不能期待侵略者恩賜自由。這兩部悲劇也宣揚了基督教教義。
歷史小說《約婚夫婦》(1821~1823)是義大利最重要的浪漫主義作品,描寫17世紀西班牙統治下農村青年倫佐和魯齊婭的遭遇,藉以表現19世紀上半葉奧地利奴役下義大利人民的悲慘處境。小說抨擊外來侵略者和封建貴族,提出義大利獨立和自由問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但小說中宣揚依靠基督教實現人的自我完善、神明將造福於人的思想,表明軟弱的義大利資產階級企圖用道德感化的方法同封建貴族、教會達成妥協。《約婚夫婦》為義大利歷史小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它的影響下,產生了許多表達民族復興運動理想的優秀歷史小說。
曼佐尼對文藝理論、語言、歷史也有精湛的研究,著有《論浪漫主義》(1823)、《論義大利語言》(1845)、 《1789年法國革命和1859年義大利革命》 (1868)等。晚年被任命為參議員,並致力於義大利民族語言的統一,擔任義大利王國語言統一委員會主席。1873年5月22日逝世。
參考書目
L. Russo, Ritratti edisegni storici: dal Manzoni al De Sanctis, Bari, 1953.
A.Momigliano, Dante,Manzoni, Verga,Messina, 1955.
N.Sapegno, Ritratto,di Manzoni,ed. altri saggi, Bari,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