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書業

[拼音]:Guangsheng Si

[英文]:Guangsheng Temple

中國元代佛寺建築群。在山西省洪洞縣東北17公里霍山南麓。始建於東漢建和元年(147),初名俱盧舍寺,又稱育王塔院。唐時稱廣勝寺,大曆四年(769)汾陽王郭子儀奏請重建。宋金之際因戰火被焚燬重建。元大德七年(1303)地震毀壞,九年(1305)再重建。明清兩代屢次重修。1933年,寺內發現金皇統平水版《大藏經》(即《趙城藏》現存北京圖書館) 數千卷,中國營造學社赴實地考察,並撰文刊出,廣勝寺因之名聞中外。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勝寺分上下兩寺,另有水神廟共 3處。上寺在山巔,下寺在山麓,相距裡許,水神廟位於下寺西側,都是坐北向南。上寺主要建築除13級琉璃飛虹塔外,還有彌陀殿、大雄寶殿、毗盧殿和兩側廂房、配殿;下寺主要有山門、前殿和後大殿;水神廟儲存的主要建築是明應王殿,殿內有著名的元代戲劇壁畫。

上寺山門正北面臺階上為垂花門。院中心矗立著高大的琉璃磚塔。塔北彌陀殿五楹, 兩側掖門前後穿通。內院正面為大雄寶殿,東西有廂房和廊屋。後院正面為毗盧殿,左右觀音、地藏二殿對稱。各殿之間甬道相通,構成殿宇重重、庭院相連的總體佈局。高大的飛虹塔設定在中軸線大殿前面,保持著隋唐時期寺廟佈局的特點。

飛虹塔俗稱琉璃塔,重建於明嘉靖六年(1527)。平面八角形,13級,總高47米。塔身磚砌,外表鑲著黃綠藍三彩琉璃燒製的殿宇、神龕、蓮瓣、花罩、盤龍、鳥獸、人物、花卉等各種圖案。高塔裝飾絢麗多彩。塔底層為附階周匝,南面入口處凸出十字脊迎山門樓。塔內中空,有臺階可攀登而上。底層飾以琉璃藻井,勾欄、樓閣、盤龍、人物纖巧已極。塔道嵌刻塔銘 1方,始自明正德十年(1515),完成於嘉靖六年(1527),為中國琉璃塔的代表作。

上寺彌陀殿元代建,明嘉靖十一年(1532)重修。寬五間深六椽歇山頂。前後簷明間闢門,前後穿堂。殿內金柱 4根設於次間中線上,大爬樑自簷頭斗栱上直接挑承在平梁以下,構造之特殊前所未有。殿內當心佛壇供“西方三聖”,彌陀佛銅鑄,餘皆泥塑。兩山木櫃是當年存放《大藏經》的經櫥。

大雄寶殿在上寺中院北隅,明景泰三年(1452)重建。單簷五間懸山頂,前簷插廊,後簷明間設雨搭一廈,殿內滿覆天花。殿內依金柱木雕佛龕三間,龕內釋迦、文殊、普賢及弟子、脅侍像全為木雕,兩側清代鐵鑄羅漢18尊。

毗盧殿又稱天中天殿。在上寺最後部。元建,明弘治十年(1497)重修。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簷廡殿頂。前簷當心間裝隔扇門,餘皆厚壁。前簷隔扇櫺花雕造精細,略如宋式中“挑白毬紋格眼”。殿頂黃綠藍三彩琉璃脊飾吻獸,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洪洞匠師喬志清等人作品。

下寺山門即天王殿,殿內塑四天王像,早毀。殿身寬三間深六椽歇山頂。構架為五鋪作分心槽。當心間闢門,前後簷設雨搭,有若重簷之制,為中國元代建築中所獨有。

下寺前殿亦稱彌陀殿。元建,明成化八年(1472)重修。單簷五間懸山式。明間開門,次間設高敞的直櫺窗。殿內露明造,僅後槽明間設金柱兩根,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減柱法的又一例項。明間樑架四椽栿對乳栿用三柱,前後槽用額枋直達兩山,次間樑架大爬樑自簷頭直抵平梁以下,改變了平直樑栿承重的結構方式,是中國建築結構上的創舉。

下寺大雄寶殿俗稱後殿,元至大二年(1309)建,單簷七間懸山頂。明次間設門,稍間裝直櫺窗。殿內泥塑三身佛及文殊、普賢二菩薩,脅侍菩薩造型最佳。殿內四周原有壁畫,1929年帝國主義分子勾結寺僧貞達及當地豪紳李宗釗等人將其分塊割取盜賣國外,現存美國堪城納爾遜藝術館。殘存在山牆上角的幾小塊,已揭取後加固保護,內容為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水神廟明應王殿元延祐六年(1319)重建。殿寬深各五間,平面近方形,四周圍廊,重簷歇山頂。前簷明間安板門,四壁無窗,殿內光線幽暗。殿身設廊柱和簷柱各一週,略如宋式中“金箱鬥底槽”之制。殿身斗栱五鋪作,廊下四鋪作。樑架規整,有六椽栿、四椽栿、平梁,兩山丁栿搭在六椽簷栿上。當心神龕一間,塑明應王及侍者像,龕外塑四官員,廊下塑護法神 2軀。殿內滿布壁畫,是泰定元年(1324)當地畫師王彥達、趙國祥等人所作。內容為祈雨圖、降雨圖、宮廷侍女圖等,“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的元代戲劇壁畫,位於殿內東南壁上,是中國戲劇史上的珍貴資料。

廣勝寺文物保管所自1952年成立以來,綠化環境,清潔寺容, 修築圍牆, 排除汙水, 不斷加強管理保養工作。1962年國家撥款修繕飛虹塔;1974年修繕上寺後大殿、西配殿;1978年重修上寺彌陀殿、東廊房;1981年維修下寺西垛殿及水神廟明應王殿;1985年安裝消防栓,配齊了消防裝置。

參考文章

廣勝寺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洪洞上下廣勝寺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