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行劇團

[拼音]:yihuangxi

戲曲劇種。形成於江西省宜黃縣,流行於撫州(臨川)、饒州(上饒)、贛州和閩西一帶。其主要聲腔為宜黃腔,俗稱二犯或二凡,相當於京劇的二簧。清康熙十八年(1679)若耶野老徐冶公《香草吟》傳奇第一齣《綱目》眉批裡已有“宜黃諸腔”的記載。宜黃腔的原始曲調,本源於明末的西秦腔,其曲調包括以嗩吶伴奏的二犯和以笛子伴奏的吹腔。嗩吶二犯在板式上有新的發展,增加了倒板和正板。後來,又受亂彈腔(另一派西秦腔)的影響,再次發生變化,即二犯由宮調式改為徵調式,而吹腔仍用宮調式,在定調上兩者都由正宮調降為凡字調。這種調式和定調上的變化,遂產生了自成一派的宜黃腔。大約在清乾隆年間,宜黃藝人將主奏樂器嗩吶和笛子改為大筒胡琴,變為胡琴腔。乾隆四十九年(1784)李調元《雨村劇話》說,“‘胡琴腔’起於江右,今世盛傳其音,專以胡琴為節奏……,又名‘二簧腔’。”江右即指江西。至嘉慶年間,昭槤著的《嘯亭雜錄》中談清廷累次禁戲而花部諸腔仍流行不止時,又提到宜黃腔。近人杜穎陶等推斷“二黃”即“宜黃”之音轉,提出二簧腔出自宜黃腔,遂成二簧腔來源的一說。

宜黃戲的二凡曲調,字緊腔促,其板式有導板、回龍、正板、簡板、流水而沒有慢板,男女同宮同調,唱腔平直而少變化。平板(即四平調)由吹腔衍變而來,系宮調式,為使它與徵調式的二凡互用時方便,不僅借用了正板過門,並在結束唱段時(即第四句的後半句)加了一個重句尾子,落在“sol”字上,由原來的宮調式變為徵調式,使之協調統一,成為一種特殊的唱法。另有嗩吶二犯,高亢激越,配以大鑼大鼓,仍保持著使用胡琴伴奏之前的面貌。宜黃戲原以唱二凡為主,後亦兼唱西皮。傳統劇目大、小500餘個。光緒年間的一份戲目中,記有75種正本戲,其中專唱二凡的便有《雙龍會》、《鬧沙河》、《肉龍頭》等35種。有的劇目還保留著早期的關目場次,如《龍鳳閣》中就有寫楊波義子趙飛回蒲州搬兵的《趙飛搬兵》及楊波抱幼主登基的《抱龍登基》等。宜黃戲的表演也很古樸,如《四國齊》中的“點馬”,扮演騎兵的6個演員,身扎馬形,應鼓而舞,跑馬圓場,呈現出濃郁的民間藝術色彩。

宜黃戲在江西曾盛行一時,1910年前後尚有春臺、文順、福慶等19個班社,抗日戰爭中逐漸衰落。1956年,江西省舉辦了第一期宜黃戲青年演員訓練班,由老演員李伍俚、李宗保擔任教師,培養了如應用賢等第一批學員。1957年1月成立江西省宜黃戲劇團,整理演出的傳統劇目《奇雙配》、《孫氏祭江》等,較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