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技術檔案

[拼音]:Wu Zuoren

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祖籍安徽省涇縣,1908年10月1日生於江蘇省蘇州市。祖父為職業畫師。吳作人於1921年考入蘇州工業專門學校預科,課餘學習繪畫與書法。1926年升入本科建築系。翌年秋,考入上海藝術大學美術系。1928年,轉入田漢創辦的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受教於徐悲鴻,並參加南國社。同年秋,到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徐悲鴻工作室旁聽,其間,仍與南國社保持聯絡,兼任南國社美術部長。1929年底,因參加南國社進步活動而被逐出中央大學藝術系,在徐悲鴻鼓勵下,赴法國留學。翌年5月在巴黎自由畫院、盧佛爾學校進修素描,9月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11月考入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學院。1931年,在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暑期大會考中以油畫習作獲第1名,並得金質獎章和桂冠生榮譽,享有個人工作室,全部工作費用由學院供給。同年作油畫《哥薩克兵》、《坐思》、《風磨》等。1932年,作油畫《縴夫》、《爭論》。1933年,獲皇家美術學院雕塑構圖第 1名。1934~1935年,作油畫《甲冑》、《李娜像》、《1935年世界博覽會勃魯塞爾館壁畫》。1935年秋,應徐悲鴻之函約返國,任中央大學藝術系講師。1936年作油畫《玄武湖上的風雲》。同年,與呂斯百、劉開渠在南京舉辦聯展。1937年,由徐悲鴻提名為中國美術會理事。翌年,與陳曉南等組織戰地寫生團,並在武昌等地作抗戰宣傳畫。同年任中華全國美術界抗敵協會理事。作油畫《擦燈罩的工人》、《人瘦豬肥》等。1939~1942年間,油畫作品《播種者》、《縴夫》等參加美國、蘇聯的中國繪畫展,並與唐一禾、呂斯百、李瑞年等8人在成都舉行美術聯展,創作油畫《黃帝戰蚩尤》、《空襲下的母親》、《不可毀滅的生命》等。1943~1945年間,赴甘肅、青海及康青藏區寫生,作油畫、水彩及速寫多幅,並臨摹敦煌壁畫。1945年5月,在成都舉辦旅邊畫展,12月在重慶舉辦個人畫展。1946年赴上海,參加上海美術作家協會,創作《負水女》、《蕭淑芳像》等。同年8月,應徐悲鴻之聘,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教務主任兼油畫系教授。10月,任北平美術作家協會理事長。1947年,赴英國、法國、瑞士進行學術訪問並舉辦畫展。1949年,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第1屆文代會,並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1951年,出任中央美術學院教務長,訪問印度、緬甸並作寫生多幅。1952~1953年間,先後率石窟藝術考察團主持對甘肅炳靈寺石窟、麥積山石窟進行勘察臨摹工作。在第 2屆文代會上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1954年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作油畫《齊白石像》(見彩圖)。翌年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創作油畫《草原雲雨》、中國畫《套馬》等。1956年,參加在瑞典舉行的國際藝術教育會議,創作油畫《三門峽》、《船廠》、《芍藥雜花》等,並與艾中信、葛維墨合作繪製北京天文館大廳天頂畫。1958年,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創作中國畫《雙犛》、《扁擔籮筐》等。1959~1965年間,在作油畫寫生的同時,勤奮作中國畫,作品有《太湖》、《知白守黑》等,並發表了一系列論述美術的文章。“文化大革命”期間,至1972年始能作畫,而後轉以中國畫為主,多畫雄鷹、金魚、駱駝、犛牛、熊貓等,以物喻情,自成獨特的風格。1979年,改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院長,並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常委。1980年在《美術研究》第2期發表《客有問──談師造化,奪天工》一文,說自己有兩個目標“一個是人生觀上,在思想境界上要‘無我’,一個是藝術觀上,在藝術境界上要‘有我’。”是年秋,偕夫人、畫家蕭淑芳先後赴阿根廷及澳大利亞訪問。翌年,率中國代表團赴法國參加在巴黎大宮舉行的中國現代藝術展開幕式,其中國畫作品《藏原放牧》獲金獎。1983年,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並應邀赴美國、加拿大講學、遊歷,被聘為美國密蘇里-堪薩斯城文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及奈爾遜·阿特金藝術博物館客座中國部高階研究館長。1984年,作中國畫《天湖瀉瀑》、《他山之石》、《綠洲灰鶴陣》、《戈壁歸牧》、《雪山犛運》、《大熊貓》等。同年被聘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同年秋,赴日本舉行吳作人蕭淑芳中國畫展。1985年,法國政府和文化部授予藝術文學最高勳章,並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1986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吳作人畫展,並與蕭淑芳一起應邀赴法國、比利時訪問。1986~1988年,在比利時、盧森堡、法國、香港先後舉辦聯展。1988年2月被比利時國王授予王冠級勳章。同年任全國政協常委。

吳作人能詩,善書,喜晉唐諸體與先秦金石銘文。數十年中,發表了許多論述歐洲繪畫、日本繪畫、美術運動與傳統繪畫的文章與演講。他推重歐洲盛期美術,讚美中國兩漢石刻,晉唐、北朝的壁畫和元明清時期的詩書畫一體的文人畫優秀傳統,主張美術面向人生,革新傳統,弘揚個性,創造意境,熔古今中西為一爐,並身體力行,畢生為之奮鬥。

吳作人的油畫,可分為3個時期。30年代前期在歐洲學習,他主要鑽研並掌握了北歐弗拉曼的藝術傳統,所作靜物尤其精采深入。回國後至40年代末為第二時期,他創作了一系列現實和歷史題材的作品,如《畫室》、《擦燈罩的工人》、《黃帝戰蚩尤》、《戈壁神水》、《負水女》等。他感到在歐洲所學北歐畫派的色調處理,並不完全符合“中國地理環境的色彩特性,因此他開始努力探索適應新表現物件的色彩語言,這從他的青海寫生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來。50年代以後是第三時期,代表作是《齊白石像》、《三門峽》、 《鏡泊飛瀑》等,這些作品都將細膩的感受輕鬆自如的納入醇厚清新明快的和諧色調中,洋溢位中國心魂,代表了吳作人油畫藝術的最高水平。

吳作人從40年代中期開始畫水墨畫。60年代後形成清新、簡約、平和、優雅、外柔而內剛的獨特的個人風格。在洗練而準確的造型中凝聚著中西文化的雙重廣博修養,詩情、墨韻與舉要治繁的寫實風了無痕跡地融為一體,既典雅,又通俗,贏得了廣泛的觀者。

吳作人又是一位美術教育家。他長期作為徐悲鴻的主要助手主持教學,他繼承並發展了徐悲鴻美術教學上啟發學生以造型要求的原則,而不鼓勵學生模仿老師。他主張“師造化,奪天工”的主客觀相輔相成的辯證觀點,重視素描基礎訓練,強調培養學生的洞察力和藝術修養,力圖將嚴與寬、博與專、放與收辯證地統一起來,並通過啟發式教學得以貫徹。數十年來,他培育了許多卓有成就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