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煤礦公司
[拼音]:dengshan yundong
[英文]:mountaineering
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中,從低海拔的平緩地形向高海拔山峰進行攀登的一項體育活動。登山可分為旅遊登山、競技登山和探險登山。旅遊登山(如遊黃山、登泰山以及到一些著名高峰所在山區遊覽等),雖然也具有一定的體育運動意義,但它主要的是以觀賞遊覽、領略風光為目的。競技登山,是指人們為克服特定登山路段上的困難,各自徒手或藉助於一定器械而進行的攀登技術的競賽。探險登山,主要是指人們在一定的器械和裝備的輔助下,以經受各種惡劣自然條件的考驗,登上高峰絕頂(一般在雪線以上)為目的而進行的登山運動(圖1)。
登山運動有它的特殊性。組織一次登山活動,特別是比較大型的探險登山,除了要從身體、技術、戰術等方面進行充分準備之外,往往還需要從人力、物資上組織交通運輸、野外炊事、通訊聯絡、醫務監督、氣象保證等後勤工作。取得一次登山的勝利,既要依賴運動員的熟練操作和頑強鬥志,也要有嚴密細緻的組織協調工作。登山運動是人與惡劣大自然環境的搏鬥,對登山者有較高的要求:
(1)良好的體質和堅強的毅力。登山過程中,運動員經常面臨著滾石巖壁、雪坡冰牆、狂風嚴寒、高空缺氧等多種困難和冰崩、雪崩等難以預見的險情威脅,這就要求登山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具有堅韌的耐力和對各種惡劣條件的高度適應能力。
(2)廣泛的科學技術知識。一次登山活動中,運動員要能運用各種技術裝備,不斷排除各種艱險,進行露營、行軍和炊事;要經常使用和操縱通訊、攝影、醫療、氣象、科研等器材和裝備;還往往需要具有一定的識圖、素描、駕駛、騎馬、觀察天象、鑑定生理指標等常識和本領。
(3)結合進行科學考察的能力。進行探險登山的一些山區往往是一般科學工作者平時難以深入的地區,而登山運動員在高山缺氧環境中,比一般科學工作者活動能力強。他們在登山過程中能夠結合自己所學的專業,獨立或協助別人進行有關學科的科學考察。
近十幾年來,在登山運動中,探險登山的發展尤為迅速。各國登山界都在以更大膽的姿態,採用某些較新的戰術,爭相前往高峰山區,對人類尚未認識的領域進行勇敢的探索。
發展概況
登山成為一種體育運動專案,是在人類生產活動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世界上無論哪個民族和國家,只要具備山區地理環境,人們就必然不斷增多對山的接觸和認識。他們在開山、伐木、採藥、狩獵、戰爭、通商、旅行、遷徙等各種活動中,穿山越嶺。但這還不是自覺的體育活動。登山成為體育運動,國際登山界一般認為是出現在 18 世紀後期的歐洲。1760年7月,出生在日內瓦的青年科學家H.德索修爾,為了探索高山植物問題,渴望能有人幫他克服當時看來是不可逾越的險阻,登上高峰。於是,他在阿爾卑斯山脈最高峰、海拔4807米的勃朗峰山下的小山村──沙莫尼的村口貼出一張告示:凡能提供登上勃朗之巔的路線者,給以重金獎賞。但長時間無人響應。直到26年後的1786年,才有沙莫尼村的醫生M.G.帕卡爾和阿爾卑斯山區水晶石匠人J.巴爾瑪結伴,於該年8月8日首次登上了勃朗峰(圖2)。次年,H.德索修爾本人率領一支由20多人組成的登山隊,由巴爾瑪作響導,登上了該峰,驗證了前一年的首次攀登,並進行了科學考察工作。於是,一個新的體育運動專案──“阿爾卑斯運動”(即登山運動)隨之興起。後來,人們便把1786年視為現代登山運動的誕生年。
19世紀,特別是 1850年以後的 15年間,登山運動的發展非常迅速。包括西歐第 2高峰杜富爾峰(4634米)在內的20多座海拔4000多米的山峰,都是在這一時期被征服的。世界第 1個登山組織──英國登山俱樂部,也是在這個時期(1857年)建立的。19世紀末,在阿爾卑斯各座險峰的征服者中,英國人居多。這一時期他們還發明製作了許多登山工具和裝備。1890年,一位名叫A.F.馬默裡的英國登山家,使用自己製作的鋼錐、鐵鎖和木楔等工具,登上了兩座十分險峻的山峰,把登山技術推進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使登山運動有了較強的競技性。他還於1895年8月,在兩名尼泊爾廓爾喀族士兵協助下,向喜馬拉雅山區海拔8125米的楠格峰進行了挑戰,最後犧牲在那裡,成為歷史上第 1位將登山運動從歐洲高山引向亞洲高山的先驅者。
此後,登山運動從競技登山和探險登山兩個方面向前發展。一方面,以西歐阿爾卑斯為中心的競技登山持續活躍;另一方面,則是歐洲的登山家逐步向東歐的高加索、美洲的安第斯、特別是亞洲的喜馬拉雅、喀喇崑崙等山區展開活動。攀登6000~7000米以上高峰的探險登山,日益吸引著更多的登山探險家。1919年英國登山俱樂部向全世界宣佈,英國將從1921年開始向地球最高點珠穆朗瑪峰挑戰。1921年,他們派出了包括歐洲優秀登山家G.馬洛裡在內的遠征隊,從中國西藏進入珠峰北側, 進行攀登活動。到 1938年英國隊共 7次攀登珠峰。此外,德國人、美國人以及義大利人等,也曾在30年代一再向楠格峰、喬戈裡峰(8611米)等世界著名高峰挑戰。上述活動雖然都沒有成功,但是巨大的傷亡代價為人類登山運動的發展換取了寶貴的經驗。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60年代,歐洲登山界開始把各種陡峭難攀的巖壁劃分為 6個不同難度的等級,在廣大攀登者中間進行技術的考核和較量。到70年代,歐洲一些攀登能手便突破了所有6級難度,並出現了第7級更高的難度等級。在探險登山方面,從50年代開始,出現了一個爭向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進軍的熱潮,被稱為“喜馬拉雅的黃金時代”。1950年6月3日,法國登山隊的M.埃爾佐和L.拉什納爾在人類登山史上首次征服了一座8000米以上高峰安納布林納Ⅰ峰(8091米)。1953年5月29日, 英國登山隊的E.希拉里和丹增從南坡首次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8848米)。1964年5月2日,中國登山隊許競等10人登上了8000米以上高峰中最後一座未被征服過的希夏邦馬峰(8012米)。至此,僅僅用了14年的時間,地球上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便全部被人類所征服。
世界上具備高峰山區條件的國家並不多,因此,從50年代開始,特別是70年代以來,各國登山界有越來越多的人湧入世界著名高峰群居的亞洲喜馬拉雅、喀喇崑崙和帕米爾等山區,形成一派海外登山探險和登山旅遊的熱潮。同時,各國登山界在技術、戰術的研究和運用方面也空前活躍。這些,都預示著世界登山運動將出現一個嶄新的時期。
中國是個多山的國家。世界著名的喜馬拉雅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帕米爾高原以及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中的 9座,都位於中國的邊疆和邊界線上。從海拔6000 米以上高峰的分佈情況看,在中國西部、西南和西北部更是星羅棋佈。這樣的地理環境,為我國開展登山運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廣闊前景。登山,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曾說:“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這是指那種登高遠眺,以飽覽風光,開闊心胸的遊覽登山。西漢時期,每逢春節和重九等節日,便有很多人去附近高地遠眺,被稱做“登高”。到三國和晉代,“登高”活動擴充套件到了一些較高的山區。晉代詩人謝靈運不但喜歡遊山,還自制了一種登山木履,被稱為“謝公履”(俗稱“爬山虎”)。唐代高僧玄奘,為了中外文化交流,在跋山涉水赴西域的途中,曾於公元 628年登上過天山山脈海拔6000多米的蔥嶺北隅。詩人李白曾遊歷過秦嶺主峰太白山,並登上了海拔3767米的峰頂,留下了《登太白峰》的詩篇。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幾乎把畢生精力花在地理考察和登高覽勝中,足跡遍及中國華東、華中、華北、華南、西南各地的名山,寫下了鉅著《徐霞客遊記》,對我國地理科學有重大貢獻。
作為體育運動的現代登山運動,在中國出現比較晚。1955年5月,中華全國總工會派出許競等4人赴蘇聯學習登山運動技術, 並登上了蘇聯境內的團結峰(6773米)和十月峰(6780米)。1956年4月中國第1支有組織的登山運動隊,登上太白山頂峰。1956~1959年,中國組織了多次攀登7000米以上高峰的登山活動。其中除中蘇聯合攀登了中國的慕士塔格山(7546米)、公格爾九別峰(7595米)和蘇聯的列寧峰(7134米)之外,還單獨組織了兩次對7500米以上高峰的攀登。1957年,中華全國總工會登山隊攀登的貢嘎山(7556米),是一座困難程度相當大的山峰,當時中國登山運動剛剛誕生 1年多,就有 6人登上頂峰。在這次活動中,因遇暴風雪和雪崩,登頂隊員師秀、國德存、彭仲穆和科學工作者丁行友遇難犧牲。在1959年中國男女混合登山隊攀登慕士塔格山的活動中,王義勤、西堯、潘多、查姆金、叢珍、王貴華、齊米、周玉英等 8名女運動員和25名男運動員登上了頂峰,打破了當時女子登山高度的世界紀錄。
1958年4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國登山運動協會,制定了中國登山運動結合高山科學考察為經濟建設、國防建設服務的方針。
1960年,中國登山運動員從北坡攀登珠穆朗瑪峰。在這次活動中,進行了 3次適應性行軍,從各方面為突擊頂峰做了準備。在以偵察突擊頂峰路線為任務的第3次行軍中,隊長史佔春和王鳳桐首次從北坡突破了8500米高度,登達8695米的地方,實地觀察了所謂難以逾越的“第2臺階”,選定了突擊頂峰的路線,從而更加鼓舞了全體隊員最後奪取頂峰的信心和鬥志。5月24日晨,副隊長許競率領的突擊組在8500米突擊營地確定由王富洲帶領劉連滿、貢布、屈銀華突擊頂峰。當他們登上“第 2臺階”頂部約8700米處時,劉連滿失去了繼續前進的能力,他冒著可能犧牲的危險,把氧氣貢獻給繼續前進的同伴。其他 3人經過19小時的艱苦攀登,於25日凌晨4時20分勝利地登上了頂峰。中國登山運動從此躍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1961年,以袁揚為隊長的中國男女混合登山隊,以鄔宗嶽、西堯(女)、潘多(女)、陳三 4人登上7595米的公格爾九別峰的勝利,再創世界女子登山高度的新紀錄。優秀運動員西堯在登頂後下山途中不幸遇難。1964年5月2日,中國登山隊許競(隊長)、張俊巖、王富洲、鄔宗嶽、陳三、索南多吉、米馬紮西、成天亮、多吉、雲登等10人登上了著名的希夏邦馬峰。在 60年代,群眾性登山運動的開展也更加廣泛。北京地質學院登山隊還結合專業考察,登上了雲南境內的玉龍雪山(5596米)和青海境內的阿尼瑪卿Ⅱ峰(6268米)。
中國登山運動在70年代發展的主要標誌是:女子登山運動員向8000米以上高度進軍。1975年春,為了創造女子登山高度的世界紀錄和適應對珠峰進一步科學考察的需要,一支包括10名女運動員在內的中國登山隊再次攀登了珠峰。在天氣十分惡劣、3次突擊失利和突擊隊長鄔宗嶽遇難犧牲的不利情況下,女運動員潘多和男運動員索南羅布、羅則、貢嘎巴桑、侯生福、桑珠、次仁多吉、大平措、阿布欽等9人,終於在第4次突擊中,於5月27日中午登達頂峰。他們在峰頂未用氧氣裝備,工作了70分鐘。他們採集了岩石、冰雪標本,豎起了3米高的金屬測量覘標,配合了當時對珠峰準確高程的測量。這個覘標同時也就成了以後一個時期各國登山隊登上該峰後首先要攝取的最有說服力的確認登頂資料。基地營還對潘多進行了心電遙測,成功地獲取了第1張人在地球之巔的心電圖。(見彩圖)
為了借鑑外國的經驗和總結自己的經驗,以提高中國登山運動的水平,同時也為了滿足國際登山界想來中國進行登山活動這一由來已久的要求,中國登山運動協會在1979年公佈,1980年對外開放珠穆朗瑪、希夏邦馬、公格爾、公格爾九別、慕士塔格、博格達、貢嘎和阿尼瑪卿等8座山峰,接待外國登山團體自費來華登山旅遊。
中國登山運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從一開始就踏上了衝擊7000米以至8000米以上高峰的征途,並很快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中國登山運動的薄弱之處,在於技術基礎較差,許多經驗尚待總結,群眾性還不夠廣泛。
中國著名登山運動員
王富洲
(王富洲)
貢布
(見貢布)
屈銀華
(見屈銀華)
潘多
(見潘多)
索南羅布
(見索南羅布)
羅則(1939~)
1960年開始參加登山活動,先後參加了1960年攀登珠穆朗瑪峰和1964年攀登希夏邦馬峰的活動。1975年,他和其他8名運動員成功地從北坡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為此,國家體委為他記特等功。
侯生福(1939~)
1960年開始參加中國登山隊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活動,1966年參加中國登山隊赴珠峰訓練時,曾登達8100米的高度。1975年他和其他8名運動員成功地從北坡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為此,國家體委為他記特等功。
桑珠(1953~)
1974年開始參加登山活動。1975年他和其他 8名運動員一起成功地從北坡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為此,國家體委為他記特等功。
大平措(1946~)
1966年開始參加登山活動。1975年他和其他 8名運動員成功地從北坡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為此,國家體委為他記特等功。
貢嘎巴桑(1946~)
1966開始參加登山活動。1975年他和其他 8名運動員成功地從北坡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為此,國家體委為他記特等功。
次仁多吉(1947~)
1966年開始參加登山活動。1975年他和其他8 名運動員成功地從北坡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為此,國家體委為他記特等功。
阿布欽(1955~)
1974年參加登山活動。1975年他和其他 8名運動員成功地從北坡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為此,國家體委為他記特等功。
鄔宗嶽(1933~1975)
畢業於成都地質學院。1959年參加登山活動,1960年攀登珠穆朗瑪峰時,曾登達8500米的高度。1961 年攀登海拔 7595米的公格爾九別峰時,他和另外 3名男女運動員一起登上了頂峰。1964年他又登上了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馬峰。1975年中國登山隊再次從北坡攀登珠穆朗瑪峰時,他率隊在一次突擊頂峰的活動中於海拔8450米處遇難。國家體委曾為他記特等功,並多次授予他體育運動榮譽獎章和獎狀。
劉連滿(1933~)
1956年參加登山活動,1960年,他接受了參加中國登山隊首次從北坡攀登珠穆朗瑪峰突擊頂峰的任務。在突擊組攀登位於海拔 8700米處的“第2臺階”最後約5米高的峭壁時,他用雙肩連續託頂3位同伴登上了艱險的“第2臺階”頂部。因體力消耗過大,只好單身留在第 2臺階頂部。當時他冒著生命危險把身邊僅有的人造氧氣留給突擊頂峰的同伴下撤時使用。為此他被譽為捨己為人的典範而受到人們的稱讚。國家體委曾多次為他記功並授予獎章、獎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