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的電影道路

[拼音]:quanji

[英文]:boxing

兩人戴上拳套在規則限制下用拳相互攻擊和自衛的一項競技運動。

發展概況

拳擊有悠久歷史。古希臘人為了在戰場上搏鬥,非常重視這種運動,他們常在露天場地觀眾圍繞下進行比賽,當時的比賽不計回合,直至一方承認被擊敗為止。公元前 688年,第23屆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拳擊被列為正式比賽專案。第41屆古代奧運會又增加了青年拳擊比賽。當時參加比賽的運動員不分體重級別,主要以身體高矮和力量大小為標準。公元 1世紀時,羅馬的貴族為了尋歡取樂,訓練奴隸學習拳擊,並強迫他們在圓形廣場上作你死我活的殘酷拳鬥。直至羅馬帝國衰落以後,這種凶殘的搏鬥才停止。

早期的職業拳擊比賽不戴手套。比賽時除用拳擊外,還可兼用摔跤。由於沒有規則限制,往往將一方擊倒在地後還繼續進行攻擊。英國著名拳擊家J.布勞頓於1743年針對拳擊比賽的混亂局面,曾制定出最早的一份拳擊規則。其中規定:“在比賽過程中,如一方被擊倒在地,經30秒鐘仍不能起立,即判為失敗。當一方倒地後,對方不得再繼續進行攻擊。”布勞頓於1747年設計了拳擊手套,對近代拳擊運動的開展作出了貢獻。1839年英國頒佈了新的倫敦拳擊錦標賽規則。1853年進行修改,禁止用足踢、頭撞、牙咬和低擊等動作。規定拳擊臺四周用繩圍起。1867年英國記者J.G.錢伯斯編寫了新的拳擊規則,強調拳擊中的戰術和技巧,規則規定:“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必須戴拳套;每個回合 3分鐘,回合之間休息 1分鐘;摔跤判為犯規;被擊倒在地的運動員,必須在10秒鐘內自行起立,否則即判為被擊敗。”1880年倫敦成立了英國業餘拳擊協會,翌年舉行了第 1次錦標賽。1888年美國也成立了業餘拳擊運動協會。1904年第 3屆奧運會上,拳擊被列為正式比賽專案。1924年第 8屆奧運會前夕成立了國際業餘拳擊聯合會,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停止工作。直到1946年在英國倫敦舉行的24國代表大會上才又重新成立了國際業餘拳擊聯合會。近代有名望的職業拳擊家,最早的是美國的J.L.沙利文,他在23歲時就贏得美國重量級冠軍,1882年成為世界重量級冠軍。他在比賽中,不僅出手動作和腳的移動速度快,而且發拳重而有力。另一名拳擊家是美國黑人拳王J.路易斯,1937~1949年他一直保持著世界重量級冠軍的稱號。由於他的發拳特別重,故有“褐色轟炸機”的稱號。在比賽中,他以勇敢沉著、步法穩健和連續進擊著稱。現代著名拳擊家M.阿里曾多次獲得冠軍,有拳王之稱。

拳擊從20世紀初傳到中國,開始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大城市流行。1936年中國曾派出代表參加第11屆奧運會拳擊比賽。1948年的全國運動會上,拳擊被列為比賽專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1953年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競賽大會上進行了6個拳擊級別的比賽。1956年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擊劍、拳擊、技巧運動表演賽中,拳擊進行了 5個級別的比賽。1957年在上海舉行的15城市拳擊錦標賽中,進行了 9個級別的比賽。1958年在北京召開了21城市拳擊錦標賽(10個級別)。以後,多年沒有再舉行比賽。

拳擊技術

拳擊比賽要求快速有力、準確、清晰、有效地出拳擊中對手,而自己又能巧妙地躲避對手的攻擊。在拳擊技術中發力是重要的一環,發力是把身體重量和速度,出拳的速度和兩腿撐地的反作用力加在一起,集中到拳頭上打出去。拳擊需要手足協調一致,步法與正確的拳法相結合,攻與守相結合,並要始終保持身體平衡。完善的拳擊技術由拳擊的姿勢、步法、拳法以及防守與還擊等部分構成。

姿勢

一般有“左手在前”和“右手在前”兩種。拳擊運動員首先應選擇對自己適合而有效的拳擊姿勢。動作要領是: 兩腳開立(距離略比肩寬), 膝部略彎屈,前足尖稍內轉,後足尖向前,身體重心始終保持在兩腿中間,著力點在兩腳的前腳掌上,手在身體前面伸出約30釐米處。以“左手在前”姿勢為例,左肩側向前,左手比右手略高,右前臂貼近胸部,兩肘彎屈,略貼近肋骨,右拳靠近下頷(呈保護狀),下頷內收靠近胸部,兩肩前拱。

步法

維持身體重心的平衡,配合拳法移動身體迅速出擊的一種技術。 步法是拳擊的基礎。 步法有滑步、衝刺步、側步和環繞步等。滑步即兩腳掌不離地面同時前進、後退或向左右滑步;衝刺步是一種突然快速進攻的步法;側步是向對手側面移動的步法;環繞步是圍繞對手移動的一種步法。在作各種步法移動時,不能因身體移動而步法混亂,從而失去身體的平衡。在向不同方向移動時,應先移動同方向的足,後面的足隨即跟上。步法移動時,腳掌儘可能不離開地面或作跳躍步。

拳法

有直拳、鉤拳、擺拳、刺拳等。

(1)直拳:直接從肩部出擊, 軌跡成直線,途徑短、 拳重、威力大,是主力拳。其擊法是當手臂前伸而還未完全伸直時,拳頭應象旋鑿一樣旋轉,當手臂伸直到最後一瞬間,要運用身體重心和出拳的速度力量以及肩部突然短促延伸,將力量傾注在拳頭上打出去。

(2)鉤拳:是一種距離較短,逼近擊打的拳法。鉤拳的手臂彎屈形狀如鉤,臂和拳從側方移動擊出,當接觸打擊面時,肘和腕向內彎屈。鉤拳主要分為上鉤拳、側鉤拳以及平鉤拳等,上鉤拳是由下向上擊打對手的腹部或下頜處;側鉤拳是從側面擊打對手腮面下頜處。鉤拳在一般情況下都用連擊動作。

(3)擺拳:是從橫側面擊打對手耳以下腮頜處的一種拳法。擺拳手臂彎屈度約大於90°,拳的軌跡成橫短半弧形。但是,由於擺拳軌跡路線長,容易被對手識破,只在有利時機才使用這種拳法。

(4)刺拳:屬於直拳範疇,其軌跡成直線。刺拳是一種試探性的為其他拳法連擊開闢道路的拳法。出拳可輕可重,速度快。主要用來擾亂對手思路,破壞對手防禦體系,迫使或誘使對手出擊時在防禦上出現破綻,為接著利用重拳攻擊對手創造條件。在破壞對手防禦體系後,第 2拳應隨即跟上出擊。比賽時可以將上述幾種拳法組合起來連續應用(常稱組合拳)。

防守與還擊

用拳套或手臂阻擋對手的來拳,或撥開、壓住對手的來拳,趁勢加以反擊,叫阻擋防守。運用上體旋轉、移步後讓或向左右兩側潛入轉移,使對手的拳擊落空後趁機加以反擊,叫閃躲防守。還擊,通常是在阻擋或閃躲掉對手來拳的一瞬間,對準對手防禦上的空隙予以還擊。還擊在拳擊戰術上往往是先誘使對手擊拳,然後不失時機地加以還擊。因此它是一種反應速度快、身手敏捷的高超技術。

拳擊比賽規則

拳擊比賽分業餘比賽和職業比賽兩種。參加業餘比賽的運動員成年組必須年滿18歲,參加奧運會的年齡規定在17歲以上。比賽進行 3個回合,每個回合 3分鐘。青少年組的年齡可在15~17歲,比賽也進行 3個回合,但每個回合2分鐘。回合之間都休息1分鐘。參加職業拳擊比賽必須年滿18歲,可根據比賽資歷分為 4、6、8、10、12、15回合進行比賽。

業餘拳擊比賽按運動員體重分級,一般分為11個級別:48公斤以下、48~51公斤、51~54公斤、54~57公斤、57~60公斤、60~63.5公斤、63.5~67公斤、67~71公斤、71~75公斤、75~81公斤、81公斤以上。

業餘拳擊比賽一般使用20分制,職業拳擊比賽多使用 5分制和10分制。在評分標準上也有所不同,業餘比賽重視漂亮的打擊技術,而不注重擊中對方的程度;職業拳擊比賽則以給對方打擊的重拳為主要評分依據。拳擊比賽時,有 1名裁判在拳擊臺上執行裁判任務,臺下3面各有1名評判員,負責兩方運動員的技術得分,此外還設有記時員。在職業拳擊比賽中,如有兩名以上裁判判定一方勝利,可判該運動員獲勝;如 3名裁判意見各異,則判為平局。但在業餘拳擊比賽中沒有平局,如得分相等,則看哪一方主動,再則可根據風格、技術優劣等來判定勝負。比賽時,運動員要服從裁判,當一方運動員被擊倒,站立的一方要接受裁判命令退至立柱處。這時,裁判員開始數10秒,如被擊倒的運動員在規定的10秒內站立起來,可繼續進行比賽,否則即判對方為勝利。

拳擊臺的面積為 4.9~6.1米見方,臺高約1米,四角各豎一根立柱,四周用3~4條繩索環繞,最高圍繩與檯面距離約 130釐米,立柱與繩圈相距為50釐米。場地應平坦,臺上鋪有1.3~1.9釐米厚的毛氈或其他柔軟物品,然後上面再用帆布罩上。運動員比賽時應身穿背心、短褲、束腰帶,足著柔軟皮靴,手纏繃帶,外戴皮質拳擊手套。(見彩圖)

參考文章

拳擊運動的由來基礎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