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學
[拼音]:Shuidonggou yizhi
[英文]:Shuidonggou Site
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東北35公里水洞溝西南的崖壁上。1920年,比利時神父P.紹特發現。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1881~1955)和桑志華髮掘。稍後有學者將其與內蒙古薩拉烏蘇等地的發現合稱為“河套文化”,認為是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遺存。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寧夏博物館、寧夏地質局區域地質調查隊等單位,先後於1959、1963和1980年對水洞溝進行發掘,獲得了更多的石製品和動物化石,還發現了骨器、飾物和磨盤等。經過研究確認,水洞溝文化與薩拉烏蘇屬不同的文化,澄清了所謂“河套文化”問題。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洞溝遺址第四紀堆積物沉積厚度為20米左右,系由礫石、砂、粘質砂土、粉砂、淤泥和泥炭等構成的河湖相沉積,分上下 2層。地質年代屬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早期。據1980年9月所取標本的碳14測定資料和鈾系法測定資料,水洞溝下文化層距今 40000~15000 年,屬舊石器時代晚期。上文化層,距今 5940±100 年,屬新石器時代。
通過3次發掘,共發現石製品近2萬件。原料以矽質灰炭巖和白雲岩為主,石英岩和燧石次之。下文化層以大型器為主,形制多為規整的石核和長石片,主要用錘擊法打製,檯面普遍經過修理。石器以尖狀器、端刮器和新月型刮削器最具特色,而以凹缺刮削器數量最多,大部分用石片和長石片加工而成,以腹面向背面加工為主。也有少量雕刻器。小型石製品數量很少,有柱狀、楔狀、多面體石核和砸擊石片等。石器以拇指蓋狀刮削器、鑽具為代表。動物化石 15 種,主要有披毛犀、普氏野馬、野驢、普氏羚羊、鹿屬、牛屬和鴕鳥屬等。動物群的性質表明,當時的水洞溝一帶以草原為主,兼有針、闊葉林,附近可能還有荒漠、沙灘,氣候溫暖。另外,還發現有骨錐和用鴕鳥蛋殼做的裝飾品。上文化層除發現水洞溝文化遺物外,還發現有典型的細石器,以及磨製石器、陶片、鞍形磨盤、磨棒和陶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