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卡片制

[拼音]:yusuanfa

[英文]:budget law

調整國家預算活動中發生的各種社會關係的法律規範的總稱。是財政法的核心。有廣義與狹義之別,廣義包括國家權力機關和政府部門釋出的各種有關預算的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和規範性檔案等;狹義是指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作為預算管理基本法的《預演算法》。

產生和發展

預演算法是財政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17世紀末,英國新興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後,出於與封建勢力進行鬥爭的需要,通過立法,規定政府必須向議會提出財政收支報告,經議會同意後執行。這種經議會批准的財政收支報告,就是最早的國家預演算法律性檔案。從廣義上說,預演算法也從此產生。

世界許多國家如西班牙、泰國等國制定有專門的《預演算法》;日本、智利等國則在《財政法》中規定預算問題;美國雖然沒有專門的《預演算法》,但年度預算一經議會通過即成為法律,具有普遍約束力。

中國清宣統二年(1910)開始試辦預算。翌年九月,欽定《十九信條》第十四條規定:本年度之預算,未經國會議決,不得適用前年度預算;又預算案內之歲出,預算案所無者,不得為非常財政之處分。中華民國時期,1913年北洋政府擬定的《天壇憲法草案》設專章對國家預算的收支、編審、執行程式和決算作了規定。其後,國民政府統治期間,頒佈了《預演算法》和《決演算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新的預演算法規同時產生。1949年9月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規定:建立國家預算、決算制度,劃分中央和地方的財政範圍。1951年,政務院頒佈《預算決算暫行條例》,規定了國家預算和決算程式。1978年以後,預算法制得到加強,國家頒佈了一系列預演算法規,有效地保證了預算活動的順利進行。

主要內容

一般包括:

(1)預算管理體制方面的規定。確定和協調各級預算主體之間的相互關係,以保證各級政府為完成國家政治、經濟任務所必需的經濟權力。預算管理體制包括預算組成體系、預算管理許可權的劃分、預算收支範圍和管理方式的確定等。

(2)預算管理程式方面的規定。預算管理程式即預算活動的工作環節和過程,包括預算的編制、審查和批准、執行、調整四個環節。有的國家還包括決算的編制、審查批准等環節。通過法律形式把預算管理程式明確地固定下來,有利於預算管理工作的有序進行,保證預算的順利實現。

(3)預算監督方面的規定。規定預算監督機關、預算監督方式以及違反預演算法行為的處罰等內容,以促使各預算活動主體嚴格依法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