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率間接估計法

[拼音]:Mingchengzu Zhu Di

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今江蘇南京)。洪武三年(1370),受封燕王。曾居鳳陽,對民情頗有所知。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先後死去,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後,繼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朱棣遂於建文元年(1399)七月發動靖難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1403~1424)。

朱棣即位之初,對洪武、建文兩朝政策進行了某些調整,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知識分子,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嗜佛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朱棣在位期間進一步強化君主專制,他對建文時逆命諸臣,殘酷屠殺,大肆株連。永樂初,曾先後復周、齊、代、岷諸王舊封,但當其皇位較鞏固時,又繼續實行削藩。周、齊、代、岷諸王再次遭到削奪;遷寧王於南昌;徙谷王於長沙,旋廢為庶人;削遼王護衛。他還繼續實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強對豪強地主的控制。永樂初開始設定內閣,選資歷較淺的官僚入閣參與機務,解決了廢罷中書省後行政機構的空缺。朱棣重視監察機構的作用,設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勵官吏互相告訐。他利用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設定鎮守內臣和東廠衙門,恢復洪武時廢罷的錦衣衛,廠衛合勢,發展和強化了專制統治。

朱棣十分重視經營北方,永樂初即改北平為北京,設行在六部,增設北京周圍衛所,逐漸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軍事中心。七年在女真地區,設立奴兒干都司。與此同時,爭取與蒙古族建立友好關係。韃靼、瓦剌各部先後接受明政府封號。八年至二十二年,朱棣親自率兵五次北征,鞏固了北部邊防。七年開始了營建北京天壽山長陵,以示立足北方的決心。十四年開工修建北京宮殿,十九年正式遷都北京。朱棣為保證北京糧食與各項物資的需要,於九年疏浚會通河,十三年鑿清江浦,使運河重新暢通,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對其他邊疆地區的統治也得到發展。十一年平定思南、思州土司叛亂後,設立貴州布政使司,為加強對烏斯藏(今西藏)地區的控制,朱棣派遣官吏迎番僧入京,給予封賜,尊為帝師。他還於四年設立哈密衛,並多次派遣陳誠、李達等人赴西域(今新疆),加強了政治、駐軍和貿易往來,全國統一形勢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朱棣注意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吳淞。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閒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注意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徵派。通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峰。在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局面下,朱棣對典籍的整理也比較重視,組織大批人力編修了中國古代類書之冠的《永樂大典》。

為開展對外交流,擴大明朝的影響,從永樂三年起,朱棣派鄭和率領船隊七次出使西洋,所歷三十餘國,成為明初盛事(見鄭和下西洋)。永樂時派使臣來朝者亦達三十餘國,中亞的帖木兒帝國也與明朝多次互派使者往來。浡泥王和蘇祿東王親自率使臣來中國,不幸病故,分別葬於南京和德州。四年朱棣派兵徵安南,次年安南內屬,於其地設交阯布政使司。

永樂時全國範圍階級矛盾相對緩和,但由於國家支出過大,賦役徵派繁重,使有些地區發生了農民流亡與起義,十八年山東發生的唐賽兒起義是其中規模較大的一支。

二十二年朱棣死於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葬於長陵,廟號太宗,嘉靖時改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