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味道(648~705)

[拼音]:Zenghouyi Mu Bianzhong

[英文]:Chime-bells from the Tomb of Marquis Yi of the Zeng State

中國戰國早期曾侯乙墓編鐘,於1978年在湖北隨縣擂鼓墩出土。出土時編鐘分 3層依次懸於鍾筍上。上層為 3組鈕鍾19件,中層甬鍾3組33件,下層2組12件,另有楚王酓章五十六年贈與曾侯的鎛 1件,合計65件。楚王酓章即楚惠王熊章,五十六年為公元前 433年,編鐘的時代當與此相近。甬鍾最大的通高 153.4釐米,最小的通高37.3釐米。下層一排甬鐘的鉦部均銘“曾侯乙作”,在鼓中部和左面的銘文,標出不同音高如宮、羽、宮曾、宮甬、宮反、少僗等22個名稱。另一面鑄有律名、調式和音高名稱以及曾國與楚、周、齊、晉的律名和音階名稱的對應關係,如割儽 (姑洗)之僗(羽),妥賓(蕤賓)之冬,黃鐘之僗角,無鐸(無射)之徽曾。割儽在楚地為呂鍾,其反為亙鍾。所載律名除部分和傳統相同以外,大部分不相同,還出現了十二律的18個異名。鍾銘錯金,計2800餘字。據銘文及實測,曾侯編鐘有七聲音階,並具有旋宮轉調的能力,音色頗為優美,是研究春秋戰國時代音樂發展史的重要資料。懸鐘的筍木質彩繪,兩端有華麗的青銅裝飾。鍾虡是青銅武士,虡座是蟠龍。編鐘和鍾虡的青銅構件,共重250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