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志

[拼音]:banbenxue

[英文]:science of edition

研究書籍各種不同版本在製作過程中所形成的特徵(包括版刻及書寫的年代、風格、源流系統、字型、 行款、紙墨、裝訂等)和在流傳過程中所形成的記錄(包括藏章、 題識、批校等),辨識其差異,鑑別其真偽優劣的科學。

書籍的不同版本為校訂書籍內容提供依據,對書籍內容的校勘,成為辨識書籍版本優劣的重要方面。版本學與校勘學既是兩門相輔相成的科學,而對於通過揭示圖書來“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目錄學來說又同是其基礎科學。

中國重視書籍版本之學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在未有雕版印刷之前,書籍的傳播大多依靠傳寫。一本書經輾轉傳寫,內容每生訛誤,因此校訂書籍必須聚集各種不同的傳本來進行校勘,才能成為定本。漢代劉向校理群書,其所依據的,內有來自皇家內廷、祕府的藏書,外有來自太常、太史、博士所藏,和他自己的藏書及某些官員的書等各種不同的本子。他在根據書籍的不同傳本進行校理、寫為定本的基礎上,又撰寫了揭示原書內容和著者學術思想等方面情況的“敘錄”,這正說明校訂圖書時對各種不同傳本的研究與利用的重要性,也說明對圖書各種本子的研究、辨識與校勘工作、書目工作的關係。

雕版印刷發明以後,書籍的傳播逐漸為印本所取代,但雕版印本書籍除本身仍存在著隨刊刻而產生的訛誤外,還有因傳刻既久而產生的各時、各地、各家的傳刻和各種不同註釋本的差異,人們對於書籍版本質量的講求更為重視。據今所知所見,南宋初尤袤所編的《遂初堂書目》已在同一書名之下列出所藏的不同版本;南宋時,葉夢得記所見宋景文手校的《漢書》,其所據以校訂的本子有13種之多。

明代雕版印刷興盛,但中葉以後,宋、元舊本已漸少見,有的書商為求速成易售,所刻書籍不僅疏於校勘,刻工草率,有時甚至刪減篇幅,改題篇名、撰人;加之有些牟利之徒常採用各種方法制造偽本古籍惑人求售;以致造成人們對書籍內容認識上產生混淆。為了使閱讀和學術研究具有準確、可靠的文獻基礎,取得能夠訂正書籍在刊刻和傳寫中產生的訛誤、鑑別版本真偽、辨識原書在歷史上、工藝上是否具有特殊價值等方面的知識,逐漸有了著重記述圖籍版本的書目著作。清初錢曾據其藏書所寫成的《讀書敏求記》 4卷,書中多記古籍的舊刻、舊鈔各本,論述其繕寫、刊刻的異同優劣,被後世稱為版本學的奠基之作。

清乾隆時于敏中等編撰的《天祿琳琅書目》,內容先按書籍的版刻時代排列先後,再分經史子集等類,而且在各書之後還詳細記述了該書的版刻源流和特點、流傳授受情況,並摹繪了書中藏書印記式樣、標註其印文等,後世藏書家編制善本書籍目錄多受其影響。

清代中葉以後,很多著名藏書家都注重圖籍版本研究,如道光年間黃丕烈所寫的古籍題識,對鑑別古籍版本很有幫助,後人曾將之輯為《蕘圃藏書題識》等數種。其他象常熟瞿鏞的《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聊城楊紹和的《楹書隅錄》,錢塘丁丙的《善本書室藏書志》,歸安陸心源的《皕宋樓藏書志》等,也都為人們在瞭解古籍內容和流傳情況、研究古籍版本時所參用。

清末民初,有關版本學的專書,有留菴(孫毓修)的《中國雕板源流考》、葉德輝的《書林清話》、錢基博的《版本通義》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毛春翔的《古書版本常談》,陳國慶的《古籍版本淺說》,魏隱儒的《中國古籍印刷史》,魏隱儒、王金雨的《古籍版本鑑定叢談》,瞿冕良的《版刻質疑》,施廷鏞的《中國古籍版本概要》等版本學著作,具有一定的影響。同時,臺灣省出版的專著有 《中國古書版本研究》、 《古書版本鑑定研究》(李清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