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

[拼音]:Tuoketuo Rigui

[英文]:Sundial from Togtoh

中國漢代的日晷是觀測太陽方位角的儀器,是漏壺的校準器,二者相配合,可以測時。此晷於1897年出土於內蒙古托克托縣,有些書誤記它的出土地點為貴州紫雲。這是漢代日晷中唯一完整的例項,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此晷以方形的緻密的泥質大理石製成,因石質細膩,曾被稱為“玉盤日晷”。此晷邊長27.4釐米,厚 3.5釐米。晷面中央為直徑 1釐米的圓孔,不穿透。以中央孔為心刻出兩個同心圓,內圓與外圓之間刻有69條輻射線,佔圓面的大部分,而餘其一面未刻。輻射線與外圓的交點上鑽小孔,孔外系 1~69的數字。各輻射線間的夾角相等,補足時可等分圓周為 100份,正與一日百刻之數相當。另外,在晷面上還刻有“ TLV”紋,但粗率而不規整,且掩去了部分數字,應是後來補刻的。

使用時,先將日晷放正擺平,然後在晷心大孔中立“正表”,在外圓的小孔中立“遊儀”。將正表與遊儀照準日出、日入時的太陽位置,就可以計算出當日的白晝長度,使掌漏者據以調整晝夜漏刻,確定換箭日期,並且,漏壺的流速還可據日晷測日中加以校準。此晷雖然漢代也稱“日晷”,但它與後世用於測時的日晷,從概念上說是完全不同的。

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赤道日晷,不僅能直接測出時刻而且還能測定節氣。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它僅用於測定方向。

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所藏另一件此類日晷,傳說是1932年在洛陽金村出土的,晷面刻紋與托克托日晷極相似,但所刻數字的書體枯槁呆滯。將二者的拓片重疊透光觀查,有些文字的筆道竟可重合。所以後者應是現代人據托克托日晷摹刻的仿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