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彈道學

[拼音]:zhouwen

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又稱大篆。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

許慎、《說文解字》以小篆為正字,共9353字。又收兩類異體字,一類稱古文,指古文經中與小篆不同的字,這是地區性的差別;一類稱籀文,指《史籀篇》中與小篆不同的字,這是時代的差別。公元前 220年,秦始皇帝按李斯的主張統一文字,首先是省改秦國自己的文字,然後再推行到各地。學者把省改前的稱為大篆,省改後的稱為小篆。

籀文,即大篆,出於《史籀篇》。《漢書·藝文志》說《史籀篇》是周時史官教學童的書,又著錄《史籀十五篇》,本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時(公元25~57)亡六篇矣。”魏晉以下此書全失。段玉裁推測“其書必四言成文,教學童誦之,《倉頡》、《爰歷》、 《博學》實仿其體。”王國維作《史籀篇疏證》,把《說文》所採籀文輯出加以解釋,他說史籀非人名,《史籀篇》是“春秋戰國之間秦人作之以教學童。”他的話有道理,可惜毫無證據。西周到秦的銅器銘文傳世很多,根據這些資料可以看出:

(1)西周晚期,約周宣王時出現了一種新風氣,字型方正微長,行款整齊,筆劃勻稱,偏旁、結構有定,例如虢季子白盤(見彩圖)、宗婦鼎等銘文,和籀文(王國維說:“作法大抵左右均一,稍涉繁複,象形象事之意少,而規旋矩折之意多。”)十分相似,可認為是同一種書體。

(2)秦繼承了這種書體,銅器如秦公鎛、秦公簋、秦公鍾、商鞅量、杜虎符、新郪虎符等銘文皆自相似,五六百年間的文字變化不很大,這在同時期其他各國不曾有過。原因何在?最好的解釋是當時有一個文字課本,嚴格教學。所以周宣王太史籀作大篆15篇之說不宜輕易否定。

傳世《石鼓文》、《詛楚文》皆戰國中期秦的作品(見彩圖)。前者關係國家禮儀,書法精美。後者是通行字型。兩者皆屬大篆,其中絕大部分和小篆相同,也有不少《說文》列舉的籀文。《史籀篇》收有多少字已不可知,許慎所見9篇,舉出了220個不同的字。如果按比例推測,全書15篇,和小篆不同的字約為《說文》正字的1/25。可以約略看出小篆和籀文的差異和李斯從事省改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