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裡埃,W.

[拼音]:Qing Xi Ling

[英文]:West Imperial Tombs of the Qing Dynasty

中國清代皇陵區。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的永寧山下。建於雍正八年(1730),止於1915年。陵區面積225平方公里,建築面積50萬平方米。有帝陵4座,為世宗雍正泰陵、仁宗嘉慶昌陵、宣宗道光慕陵、德宗光緒崇陵,後陵 2座,后妃合葬墓 1座,妃園寢 3座,王爺、公主園寢 4 座,共計 14座陵寢。葬有帝、後、妃、王、公主等76人。1938年崇陵和崇妃園寢先後被盜,陵園內古鬆被砍伐數十萬棵。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陵區以泰陵和昌陵並列為中心,西有慕陵,東有崇陵,分佈不如清東陵整齊集中。陵間有小路相通。每座帝陵附近一般建有皇后陵寢和妃園寢。帝后妃的陵寢建築規格不同。帝后陵寢紅色圍牆,黃瓦蓋頂,妃、王園寢為紅色圍牆,綠瓦蓋頂,規模較小。陵區最南端是大紅門,是泰陵的門戶,也是整個西陵的門戶。紅門為單簷廡殿頂,規模巨大,磚石壘砌而成。門前有 3個石牌坊和五孔石橋(見圖)及下馬碑。大紅門內東側有具服殿(更衣殿)。泰陵和昌陵神道建制相同,自門內開始各自分開。泰陵神道長2.5公里左右,分左、中、右3道,砌條石和磚。神道上有聖德神功碑亭,亭四隅各豎華表1個。往北為七禮橋(兩側立石望柱1對,石像生5對)、龍鳳門、三路三孔橋、神道碑亭、下馬碑和神廚庫。神道碑用滿、漢、蒙 3種文字鐫刻皇帝的諡號。慕陵和崇陵沒有聖德神功碑亭和石像生。

各陵陵寢建制基本相同,前面為隆恩門,面闊五間,進深二間,黃琉璃瓦歇山頂。門內有東西配陵,正面為隆恩殿,坐落在正面月臺上,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重簷歇山頂,是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為陵園最大的建築。殿後有三座門、二柱門、石祭臺,後面為方城、月牙城和寶城。方城呈正方形,上建明樓,樓內立滿、漢、蒙3 種文字鐫刻的皇帝廟號碑。地宮在寶城中間寶頂下。唯慕陵沒有明樓和方城等建築。

在陵區東部有乾隆年間建的行宮和喇嘛廟,為皇族祭陵時居住的地方和唸佛的場所。光緒年間從高碑店至良各莊修一條鐵路,供帝后謁陵時專用。

為加強清西陵文物保護工作,1952年建立清西陵文物保管所,1987年改建為清西陵文物管理處。文物部門對古建築進行了大量保養、維修,僅1979年以來,國家就撥款先後維修了昌陵和泰陵聖德神功碑、慕陵、神廚庫等建築65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