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論

[拼音]:Baiheliang Tike

[英文]:Baiheliang Inscriptions and Carvings

中國長江上游唐至清代水文刻石。位於四川省涪陵市城北長江中的天然石樑上。石樑東西長約1600米,南北寬10~15米,與江流平行,被水沖刷侵蝕為 3段,地勢低矮,夏秋之季沒於水中。樑上現存題刻163段,3萬多字,以宋代最多,元、明、清各代次之。雕刻石魚14尾。題刻記載了自唐廣德二年(764)以來歷代石魚出水狀況等水文資料及涪陵地區農業豐歉情形,具有重要歷史和科學價值。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鶴梁題刻排列無序,多依地勢,參差不齊,主要分佈於中段東端約70米長的樑脊上。題刻文字大者每幅約 2米見方,小者長、寬不盈尺。最大的石魚長 2.8米,寬0.95米,高浮雕。餘均為線刻,長0.3~1米不等。作為水文觀測標誌的 3尾石魚中,較清晰的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刻的一對雌雄鯉魚,溯江而遊,首尾相連,分別長1.05米和 1米(見圖)。

據實測,這對石魚眼睛的海拔高程為137.91米,與當地現立水位標尺零點的海拔高程相差無幾,說明石魚水標具有相當的科學性。在貼近這一對石魚的下方,尚隱約可見一較小的線刻石魚,長約0.58米,應為唐廣德二年以前的遺物。

在163段題刻文字中,與水文有關的共108段,記錄了長江涪陵地段1200年間72個年份的枯水資料,為長江水利工程的規劃和建設,提供了確切可靠的歷史依據。

題刻文字具楷、行、草、隸、篆諸體,不少刻工精湛、書藝佳妙,其中有黃庭堅、朱熹等名家手筆。白鶴梁題刻儲存著宋元以降各派書家的作品,為中國罕見的“水下碑林”。

參考文章

白鶴梁題刻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