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里斯基,М.Ф.
[拼音]:Xinlixuepai
[英文]:psychological school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社會學領域內出現的一種主張把所有的社會現象歸結為心理現象,用心理學方法來研究社會現象的流派或思潮。又稱心理學主義。
社會學中心理學派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英國的J.S.密爾等人的著作。他們反對用生物學的觀點解釋社會現象,主張把社會現象還原為心理現象,把社會學合併到心理學中去。心理學派的形成,與下述兩點密切相關:
(1)19世紀末歐美學術氛圍的主要因素是心理主義,即從心理學上去論證科學知識和解釋各種現象。
(2)社會學家看到了進化論的弱點,認識到簡單的生物有機體的進化無法說明覆雜的社會現象,逐漸注意到社會行為的動機因素和心理機制等問題;心理學家發現不能把心理機能歸結為生理過程,還須考慮到複雜的社會因素。根據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和用來解釋的範疇的性質,心理學派可區分為心理進行論、本能主義、民族心理學、群體心理學和模仿論、互動理論。
心理進化論
代表人物為美國社會學家L.F.沃德和F.H.吉丁斯。他們認為,既要看到社會進化是有機體進化的一部分,又要看到人類心理能力是社會進化的主要力量,社會生活形式的複雜性是人類心理能力發展的結果。
本能主義
主要代表人物為英國心理學家W.麥獨孤。他試圖說明,本能是個人內在的心理決定因素,也是說明個人或群體行為的心理決定因素。本能主義在學術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民族心理學
代表人物為德國的M.拉察魯斯、H.施泰因塔爾和W.馮特。主要著作有:施泰因塔爾的《語法、邏輯學和心理學》(1855)、馮特的《民族心理學》(1900~1920)。他們認為民族精神是社會和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民族精神”或“民族性格”存在於文化的發展中,是某些穩定的、不斷重複的要素和超個體性的結構。“民族精神”既可理解為一定民族的諸個體在心理上的相似,又可理解為個體的自我意識。揭示“民族精神”的內容,有賴於在“民族歷史心理學”和“心理人種學”範圍內研究語言、神話、道德和文化。
群體心理學和模仿論
代表人物為法國社會學家G.列朋和G.塔爾德。他們認為,模仿或“心理感染”可以說明群體行為和那些使社會準則與傳遞以及個體互相適應的心理機制和社會機制。他們的思想對現代西方社會心理學頗有影響。
互動理論
代表人物為美國社會學家C.H.庫利和社會心理學家G.H.米德。主要著作有庫利的《人性和社會秩序》(1902)、《社會組織》(1909),米德的《心靈、自我與社會》(1934)。庫利提出了“鏡中自我”理論,即自我意識是在同他人交往或交換的基礎上形成的;個人與社會本來就是統一的。米德進一步指出,社會就是一群互動著的個人。心靈在社會互動中獲得反思能力和創造能力,從而形成自我;作為“主我”和“客我”的統一的自我,是在內省的意識經驗和外在的實踐經驗的作用下形成的;這個統一是在社會互動中實現的,自我形成過程也就是社會過程。按照互動論的觀點,互動是社會存在的前提,社會就是相對穩定的互動模式;研究社會就是要研究社會互動(見符號互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