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鼎

[拼音]:Yueyang Lou

[英文]:Yueyang Pavilion

中國古代江南名樓。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樓上,扼長江,臨洞庭。始為三國時吳國都督魯肅訓練水師構築的閱兵臺。唐開元四年(716),中書令張說謫守嶽州,在閱兵臺舊址,建一樓閣,因位於湖南大嶽山之陽,故名“岳陽樓”。後幾經興廢,據文獻記載自唐宋以來重修達30餘次。現存建築為清同治六年(1867)再建。岳陽樓因北宋范仲淹作《岳陽樓記》而名揚天下。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陽樓為三簷三層盔頂純木結構。主樓平面呈長方形,寬17.24米,深14.54米,面積240平方米,通高19.72米。四面環以明廊,中間以 4根楠木柱從地到頂承荷全樓大部分重力,再用12根柱作為內周,支撐二樓。外圍繞以20根簷柱,彼此牽制,結為整體。飛簷與屋頂用傘形架傳載荷重,屋簷下的斗栱形式似北方建築中的“如意斗栱”層壘相對,荷重承力,栱託樓頂,是罕見的建築結構。全樓榫卯交接,未用一釘,工藝精巧,結構嚴整,造型莊重。三層飛簷與樓頂,均蓋黃色琉璃筒板瓦。整個樓的建築,無論在美學、力學或建築學以及工藝等方面都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民族風格。岳陽樓內,一樓四周懸掛著歷代名人雅士的詩詞對聯,二樓正中懸掛著清乾隆年間書法家張照書寫的《岳陽樓記》大型雕屏。

岳陽樓兩側各有一亭,平面佈局呈“品”字形。左側為仙梅亭,明崇禎年間(1628~1644)修建。右側為三醉亭,創建於清乾隆四十年(1775),同治六年(1867)重修。兩亭均為純木結構,翹角尖頂,深色琉璃瓦覆蓋。岳陽樓的南北兩端建短磚牆,開門,兩門額各書“北通巫峽”、“南極瀟湘”。在岳陽樓朝湖的一面,建有石欄,高約 1米,望柱上刻有獅、象、蓮花及人物,雕刻精細。前牆兩側置有宋淳祐五年鑄鐵梢各 1個。

1981~1984年落架重修。1957年建立了岳陽樓公園。1981年7月正式由文化文物部門管理和保護,設立岳陽樓管理處。

參考文章

岳陽樓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湖南省岳陽岳陽樓區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岳陽樓區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