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欣賞

[拼音]:Canglang Shihua

中國南宋時期嚴羽所著關於詩的理論批評著作。分為詩辨、詩體、詩法、詩評、考證(或作詩證)5篇,末附《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全書主旨是為了反對宋代存在的違背藝術規律的詩風,反對“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強調詩與議論、說理文字的區別,即詩不同於理性思維的審美特徵。

《滄浪詩話》認為,“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它明確指出詩的創作有自己特殊的規律和途徑,雖然不是理性的認識和思維,但不能否定理性認識和思維是詩的創作取得成就所不可缺少的前提。它借用禪宗的比喻,說明成功的詩歌藝術的創作,具有“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徵。就是說詩的創作不進行抽象的說理,不受概念語言的束縛,直接取之於情感的體驗和感受,可以喚起非概念所能限定的無窮意象。《滄浪詩話》把這稱為詩所特有的“興趣”或“興致”、“意興”,並認為這是宋詩缺少唐詩那種“一唱三嘆”的藝術感染力的原因所在。《滄浪詩話》並不否認在它所強調的“興趣”、“興致”或“意興”中有“理”的存在,但它認為“理”必須融合在“意興”之中,最高的境界是“詞理意興、無跡可求”。

《滄浪詩話》發展了司空圖(見《二十四詩品》)、蘇軾等人的見解,表現了中唐以後禪宗對中國美學的深刻影響。它聲稱“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明確地肯定了禪宗哲學極為強調的 “妙悟” ,即直覺、內省體驗、靈感等在審美與詩歌藝術中的重要地位。這在中國古代美學發展史上有著深遠意義。但《滄浪詩話》未能對“妙悟”及其與“窮理”的關係作出科學的說明,因而給人以神祕主義的印象。

由於儒家偏見的嚴重影響及其他一些原因,《滄浪詩話》在後世曾遭到不少攻擊。但這種攻擊並未能消除它對後世的重要影響。

《滄浪詩話》的主要版本有明代正德年間尹嗣忠校刻本,《說郛》本,《津逮祕書》本,以及196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