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講 說話與白話小說

[拼音]:pangzhuan

指古韻陰陽入三類韻部的字在本類之內跟鄰近的韻部押韻、諧聲、通假的現象。這個名詞是章炳麟開始立的。他的古韻學說見《國故論衡·成均圖》篇和《二十三部音準》篇(見古韻)。現在舉他的陽聲(收鼻音尾)10部作例。

寒部的“貫”字韻母是〔-uɑn〕。“琨”字或寫作“”,造這個字的方言把“貫”字念成〔*ku媅n〕了。從後代人看,這是寒部字旁轉入諄。用現代語言學術語說,這是主母音變了。“監”、“嚴”、“濫” 3個字的韻母主母音和韻尾是〔-ɑm〕,“遑” 字的韻母主母音和韻尾是〔-ɑ嬜〕。《詩·殷武》用這4個字押韻,可能是有人把遑念成〔*ɡuɑm〕了。“遑”這個陽部字就叫“轉入談”了。 當然,也許作這首詩的人4個字全念〔-ɑ嬜〕,應該也允許說是“談旁轉入陽”。不過歷來的古韻學家都不聲不響地遵守“少數服從多數”這條原則。“談”跟“陽”在排列上並不接近,可是母音相同。用現代語音學術語說,這是收尾音變了。

“伀”字韻母是〔-叾m〕。三國吳人劉熙 《釋名·釋親屬》說:“俗或謂‘舅’曰‘章’,又曰‘伀’。”《漢書·廣川惠王劉越傳 》說:“ 背尊章。”唐代顏師古(581~645)注說:“今關中俗婦呼舅為‘鍾’。鍾者章聲之轉也。”這就是說,漢代方言說“章”,韻母是〔-*ɑ嬜〕的“伀”(公公),到三國時期有人念成收〔*叾m〕。這個念法一直到唐代關中方音裡還儲存,可能經過一些變動,用章炳麟的話說,就叫“‘陽’旁轉入‘東’”。這一次連主母音帶收尾音全變了。

旁轉大致包括上述3種情況,此外還有附帶加、減介音的,變聲調的,所謂“脂隊二部同居而旁轉”等零星的例子。從章炳麟的定義說,這隻牽掣到古韻部。不過他自己舉的例字,也有連聲母也變了的。

應該說明:清代的古韻學家排列他們的韻部,都按現代讀音或是摻雜一些他們推測的“古音”相近不相近來排。比方段玉裁在《六書音均表一·古十七部本音說》裡說: “第二部至第五部、 第六部至第八部音轉皆入於東冬鍾。 第九部東冬鍾韻音轉入於陽唐。 第十部陽唐韻音轉入於庚……。 ”這說明他也是按聲音接近,流動較多排列的。

章炳麟的名詞術語也有所承受。戴震把陰、陽、入互相流注叫“相配互轉”,把鄰近的韻部裡的字互相流注叫“聯貫遞轉”。後者就是“旁轉”的前身。

“旁”本來應該表示音相近從而位置也緊挨著。可是章氏特別突出“魚”、“陽”兩部“軸聲”來,說它們跟一切韻部都接近:“……陽部與陽侈聲陽弇聲皆旁轉……魚部與陰侈聲陰弇聲皆旁轉。”這樣,一切部的字都可以流轉入“魚陽”,再從“魚陽”隨意轉入一切部──章炳麟叫“ 假道旁轉以得對轉者” 就是一種例。這給後代想破字的人開了無限方便之門。

參考書目

章炳麟:《國故論衡·成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