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決算審批程式

[拼音]:jiagu buci

商周時期刻在龜甲獸骨上記錄占卜的文字。19世紀末年以來,河南安陽的殷墟遺址先後出土了十餘萬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絕大部分是商朝後期(約公元前14至前11世紀)王室的遺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還在陝西等地發現了幾批西周時代的甲骨卜辭,但數量比殷墟卜辭少得多。

在中國已發現的可以辨識的古代文字資料裡,殷墟甲骨卜辭是年代最早的一批,從這批資料來看,當時漢字已經成熟,書面語言的應用也已達到一定水平。較長的卜辭,一條有90餘字,例如《殷墟書契菁華》第三、第五頁所著錄的刻在一塊大牛胛骨正反面上的一條癸未日卜辭,補足缺文後有93字。在甲骨上偶爾還能看到篇幅更長的非卜辭的記載,例如在殷墟發現的一塊殘骨版上,刻有關於某次戰爭戰績的記事殘文(《殷墟卜辭綜述》圖版16,甲骨學者或稱為“小臣牆刻辭”)。據現存文字推算,原文的字數當超過100字。甲骨卜辭的語言,一般很精練。例如有一條卜辭說:“辛未卜爭貞(‘爭’是管貞卜的人的名字):婦好其比沚伐巴方,王自東罙(探)伐,戎(陷)於婦好立(位)?”(《殷墟文字乙編》2948),意思是:讓婦好和沚一起去征伐巴方,而王則親自從東方深入進擊巴方,敵人會陷入婦好的埋伏嗎?這20個字所包含的意思相當豐富,而且表達得頗為清楚。

甲骨卜辭在商代並不是主要的文字記錄,當時已經有用竹木簡編成的典冊,只是沒有能儲存下來,所以商代人在使用書面語言方面實際上已經達到的水平,無論在文字的篇幅上,或是在記敘事實和表達思想感情的技巧上,無疑都會高於甲骨卜辭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