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戈壁

[拼音]:xuexian

[英文]:snowline

年固體降水量與消融量處於平衡的地帶。雪線上固體降水量的年平均收支差等於零,而在雪線以上為正,雪線以下為負。雪線以上形成永久積雪,雪線是永久積雪的下限。

雪圈

在雪線以上隨著高度的增加,溫度逐漸降低,這對雪的堆積有利。但是這有利條件並不是無限度地向高處擴充套件,因為隨著高度增加,空氣中的水汽含量減少,到了一定高度,雪很少,經不住太陽直射作用。因此,還應當有一條上面的雪線,沿著這條上雪線,固體降水量的收支差也等於零。上、下雪線之間形成一個封閉的、形狀不規則的、特殊的外殼包圍著地球,這個外殼便是雪圈。

雪線型別

雪圈的下限表面即雪線,通常稱氣候雪線,是一個假想的和理論的面。因為實際上,只有地面某一凸起地區達到雪線範圍,並有永久積雪時,人們才看得見這個表面的痕跡。況且,說雪線上固體降水收支差等於零,指的是氣象情況的平均狀態,而實際上具體的氣象情況各年不一,必然同多年的平均情況不同。

在山上能見到的雪線往往和氣候雪線(理論雪線)不同,因為直接觀察到的雪線高度只是在觀察時的實際雪線高度。這種雪線稱地方雪線或可見雪線。

雪在雪圈範圍內的堆積是純氣候因素結合的結果。不過,在雪線以下,雪也能形成經常的堆積。在山坡背陽和深窪處,降落的雪可能經過夏季也不融化。這種由於特殊地形而造成雪的長年堆積的下限稱地形雪線。地形雪線與氣候雪線的高差可達幾十米,有時達幾百米。

在文獻中常用平衡線或零平衡線代替冰川上雪線的概念,指的是冰川上物質純積累量與物質純消融量等於零的界線。一般根據一個或幾個年度的物質平衡資料找出冰川上物質平衡值等於零的若干觀測點,這些點的連線線就是平衡線,該線所處的海拔高度即為平衡線高度,用ELA(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表示。

影響雪線高度的因素

雪線高度主要受氣溫、降水和地形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一般說,氣溫低、降水量大,雪線位置就低,反之就高。遠離海洋的高山區,降水稀少,其雪線分佈較高,而靠近海洋的高山區,即使氣溫較高,由於降水較豐富,冰川上物質補給較充足,雪線分佈也可能較低。在區域性地方,一年中最熱月份的氣溫和暖季持續時間長短等都會影響雪線的高度,水汽來源方向、溼度、雲量、日照和風等間接影響雪線的高度。地形對雪線的影響表現在坡向、坡度和山地位置的關係上。陰坡接受太陽輻射比陽坡少,雪線相應比陽坡的低,陡峻山坡不利於雪的聚集,雪線比平緩山坡的要高些。山地或高原邊緣最先獲得氣流中的水汽,降水較多,雪線較低;而接近山脈或高原內部,氣流中的水分漸漸減少,降水也減少,雪線高度比山地或高原邊緣的顯著升高。

雪線的地理分佈

全球雪線高度的分佈由極地向赤道逐漸升高,而最高的雪線不在赤道和熱帶,而是在副熱帶高壓區(圖1)。珠穆朗瑪峰北坡雪線高達6200米,是已知北半球位置最高的雪線。由副熱帶向兩極,雪線又驟然降低,由於南半球海洋麵積大,雪線幾乎都低於北半球,在南緯62°~65°左右,雪線已降至海平面的高度,而北半球只有個別地點(格陵蘭東北部的克里斯琴地)的雪線觸及到海平面,而且比南半球更接近極地(約在81°~82°)。中國西部山地雪線高度見圖2。

參考文章

雪線Snowline地球科學